第513章 内战终于爆发了(4/5)
此时的建文帝也做好了武力削藩的准备。
兵力最为雄厚的辽王已经去了南洋,留守辽东的辽王妃和王府参谋长张玉都向朝廷使节保证,万一各地藩王起兵对抗朝廷,辽东会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山东布政使铁炫、长春侯平安和山东都司指挥同知盛庸对朝廷言听计从。他们以部分京军和辽东骨干基础,以备倭为名,在山东临清军营紧急扩充了十万备倭军,驻防山东,充当平叛的主力。
曹国公李景隆和魏国公徐辉祖等一帮勋贵坚定地站到了建文帝一边。他们以西域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八卫精锐边军为基础,加上从各亲王那里收缴来的一些王府护卫,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平叛后备力量,驻防河南。
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和在平定麓川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腾冲侯何福,也听从朝廷的命令,统率云南和贵州都司八卫兵马,抵达中都凤阳,和凤阳当地驻军共同组成了另一支平叛预备队。
至于军械后勤方面,建文帝更有底气。
这两年,朝廷已利用辽王给的图纸和回到应天的一批辽东军械工匠,再加上全国的人力物力,又加紧生产了三千支迅雷铳。
建文又拿出国库中仅有的两百万两库银犒赏三军、鼓舞士气。户部又紧急印了一千万锭宝钞,加征江南各省两成的赋税,以防不虞。
六月,燕王和宁王率领十万靖难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杀入山东境内,结果遇到十万备倭军的殊死抵抗。
靖难大军和平叛大军都有辽东的火器、骨干甚至是战术的加持,作战自然是半斤对八两。
双方本来都信心满满,想打一场速决战,结果打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大家拼光了弹药,拼弓箭,拼光了弓箭,拼大刀和长枪,把国人内斗的狠劲和韧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南北双方都有一大批优秀将领死于这场消耗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