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下江南、国子监(1/5)
闲时光阴易过,三秋不经意间宛若指缝中溜走的沙子,随渐来渐冷的、枯黄的葡萄藤叶、冬麦的落地、片片的雪花消逝了。
雍乐十年的腊月大寒很冷,火盆、手炉、棉布,出门必要包裹得严严实实。
朔方的雪花落下树梢、滴水檐,地宛若置身于朦胧的玻璃世界。
贾琮在书房左手持书卷,右手拿一棵铜火箸拨煤炭。这几月的日子差不多如此,四书五经、八股时文,考试类书籍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字眼便用》,到一本堆一本的江南时文,秦老师、秦师姐赠送的。与日俱增的书籍就像树木的年轮,叙着岁月的流逝。
用心经营的书坊,凡是他精心批阅的时文,销量稳步增长,京师是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读书人少也有几万,不过他的市场目标读者,大约都是院试以下的层次,其他的也用不着。
但有这数千的销售目标,足以让山海书社增加几间印刷作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总被认为是雕版印刷的一大进步,然而古代的真实情况,活字印刷术仅仅是插曲,一种辅助性的印刷罢了,它的成本较为高昂。
此外便是造纸作坊也增加进来,增加人手,买楮树、竹子,古代最好的造纸材料是大麻、棉花,不过这两者多用于服饰,成本又高昂了,广泛应用的便是楮树、竹子。
印刷、造纸都请了技工,山海书社位置选得好,北是内城,南是外城,原本买房、装修便花费了郑夜寥、罗高才不少,此刻才终于步入稳赚不陪的阶段,贾琮的分红也足以自给。
盗版书普遍,大顺第一神童的名声盗版倒是少见。
秦府那边他从时常过去变成了偶尔过去,大部分时间在于自学,练习的制艺寄出去,樊林、沈镐、刘东升皆有书信指导。贾府多了一个秀才的事情,也被时光冲淡了。各人过着各饶日子,互有矛盾中又恍若各不相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