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风雨飘摇中的权力交接(4/5)
晚年的玄宗贪图安逸,放松了对藩镇的监管,致使安禄山悄然做大,引发了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边防藩镇在吐蕃、回纥的现实威胁下无法撤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大唐只能在内地也设置藩镇,并编配相应员额军队用以平衡和牵制边防藩镇。
到了代宗时,全国已形成了藩镇、州、县三级行政区划,藩镇节度使(地盘小的藩镇为观察使)取代了临时的“道”,成了地方军政一把抓的大员。
当然,那时的多数藩镇还是比较听令于中央的,能够按时缴纳贡赋,参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诸如防秋、平叛等军事行动。但也有些实力较强的藩镇,因历史原因经常和朝廷闹点小矛盾,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出现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叛乱的忤逆行为。代宗时期,比较典型的刺儿头藩镇当属河朔三镇、平卢淄青和山南东道。
河朔三镇指分布于今河北,以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的卢龙、成德和魏博三个方镇。原来都属于安禄山势力范围,兵精粮足。当年,安禄山就是以此为依托,起兵席卷长安。
1.卢龙方镇,管辖范围在今河北北部。
辖幽州(北京)、蓟州(天津蓟县)、妫州(怀来、延庆等地)、檀州(密云)、涿州(保定涿州)、莫州(任丘)六州,编配兵员五万余人。
节度使朱滔是汉人,与下面几个老家伙相比资历较浅,三十出头,其兄长朱泚入朝做了宰相,受到代宗重用,位高权重,与朝廷关系较为紧密。但朱滔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为人贪狡有野心,他力劝兄长朱泚到长安晋见,并不是出于什么忠心,而是忽悠走了哥哥自己好当节度使。
2.成德方镇,在今保定、石家庄一带。
辖恒州(正定)、冀州(冀州)、深州、赵州(赵县)、沧州(沧县)、定州、易州(保定易县)七州,编制军队五万人。
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志忠,奚族。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均为安禄山旧将,参与过安史之乱,后看情形不对投降朝廷。此人作战极为勇猛,身体壮健,武艺高强,但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忽悠。朝廷表彰他功劳赐他姓李,也不知是谁挑唆的,他非要上表改回张姓,代宗这人心胸宽,没和他计较。没过几个月,他自己感觉不合适,又重新上表请求继续姓李。由此可见这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经常受到田承嗣调戏。
3.魏博方镇,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辖魏州(邯郸魏县)、博州(山东聊城)、相州(安阳、临漳一带)、贝州(邢台清河)、卫州(今新乡、鹤壁)、澶州(濮阳市西南澶水县)六州,编制军队五万人。
节度使田承嗣民族不详,老兵油子,阴狠狡诈,精于权术。代宗为了笼络他,甚至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给了他的儿子田华,原指望他能消停点,反被他视为畏己,多次与朝廷捣蛋,你打我、我就降,你一停、我就反。
有次把代宗惹急了,派朱滔、李宝臣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他,并斩了他的大将卢子期。他眼见形势不对,立即向代宗服软,表示愿把自己捆起来到朝廷请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