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印度天文学成就(2/5)
古印度人意识到夜晚所见到的繁星点点,其实与白天高悬天空的太阳属于同一类天体。换而言之,他们开始理解太阳并非独一无二,而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
除此之外,当时的古印度人还将人类的命运与行星运动紧密相连,发展出独特的占星术体系。通过观测星空,解读星象变化,他们试图洞悉人生起伏、吉凶祸福以及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这种将天文学与哲学、宗教相融合的观念,使得古印度的天文学别具一格且影响深远。它不仅展示了古印度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更为后来世界各地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印度农业生产的需要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凭借肉眼观察天体,认识天体,在吠陀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日食和月食现象,并注意到除了太阳和月亮外,还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其他星宿,并将宇宙星体运动划分了27宿,称为“纳沙特拉”。
公元1世纪以前,古印度人民就创立了阴阳历,在《鹧鸪氏梵书》中记载着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
《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闰月,以调整岁差。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印度天文学在历法计算和宇宙理论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视对天体的实际观测,因而忽视天文仪器的使用和制造。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简单仪器。直到十八世纪才由贾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台,置有十几件巨型灰石或金属结构的天文仪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