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体系(2/5)
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传授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Indra)。因陀罗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贤达之士,他们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
在历史上,阿育吠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经典之一的《阿闼婆》(Atharva)问世,其中阿育吠陀作为吠陀圣典的补充——副吠陀,附属于阿闼婆吠陀。尽管阿育吠陀医学早已经应用于实践,但直到此时它才由口头相传编撰成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育吠陀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包含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阿育吠陀医学共有八大分支: Kayachikitsa(内科学)、 Sh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 Shalya Tantra(外科学)、 Agada Tantra(毒物学)、Bhuta Vidya(精神病学)、Kaumarabhritya(儿科学)、 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 Vajikarana(生育学)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3、主要学派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医学分化为两个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和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化的科学。
这两大学派编写了阿育吠陀医学的两本主要着作—《遮罗迦集》(Caraka Samhita)与《妙闻集》(Susruta Samhita)。这两本医学经典均着于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
《遮罗迦集》由伟大的印度医祖遮罗迦所着,并经阿提耶补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阿育吠陀内科医学着作。
妙闻继承了印度医学始祖昙梵陀利学派的理论,他编写的《妙闻集》收集了修复外科的各种知识,包括换肢手术、整形外科手术、剖腹手术甚至脑外科手术。同时,他还以发明了鼻整形术而闻名于世。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