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这哪是标点啊,分明是话语权(3/5)
董仲舒却早已听明白,陆鸣介绍的用法和他的猜测几乎一致,这两个符号就是用来断句的。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但是却有句读(音同逗)这种古人的标点符号,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四种断句符号,二短横号,勾识号,黑方号和圆点号。
后期的句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多达十几种。
但是这种句读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并不普及,准确的说是着书立说者不喜欢使用句读,出土资料上的句读往往都是读书者为了方便自我理解而添加的。
“董太傅,你说我们要是在以后印刷的书籍上,强制要求标注标点符号好不好啊?”
看着陆鸣那人畜无害的笑容,董仲舒却好似看到了一头择人而噬的猛虎。
这是单纯的要求添加标点符号么,这分明是要掌控典籍的解读权力,谁的解读符合朝廷的要求,谁的典籍才可以被印刷,才有机会通行天下。
“太傅啊,孔子他老人家写了本春秋,那真是惜字如金,还不标注好断句,结果呢,公羊和谷梁的争端就没停止过吧,不要说还有一部《左氏春秋》。
要是太傅写的书以后也被人随意解读传授,那传授的还是太傅的本意么。”
可能是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古人写书就是不喜欢用标点符号,哪怕宋元明清时期的标点符号已经越发成熟,他们就是不喜欢用。
像朱熹那样自觉使用标点的人少之又少,导致读者只能自己添加,或者由教书先生教授,所谓的识文断字就是这么来的,确切地说是识文断句。
要是想强调一件事情的危害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告诉倾听者,这件事会危害到他自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