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开启脉诊(3/5)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开山祖师,世人敬他为神医。
从司马迁的永存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能够看到扁鹊既实在又带有传奇色彩的终身。
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的确诊办法,奠定了中医临床确诊和医治办法的根底。
何老师说:“我们现在所知的脉诊,其实已经是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后的脉诊,在过去,诊法并不是这样的。”
中医脉诊的部位现在中医所采用的脉诊法,基本都是以桡动脉为主要部位,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靠拇指侧,这个部位在中医上也称为“寸口”。
因为我们所摸到的桡动脉的中心部位,离手掌的距离大约在1寸左右。
中医在脉诊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寸口”诊脉的,在《内经》的记载中,就是通过诊察人体所有的体表动脉来实现对疾病的诊断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人迎扶阳三部不参,那是因为张仲景用的是三部九侯。
那么我们现在的脉诊是怎么发展来的呢?
“在《难经》提出单用‘寸口’作为脉诊的部位以后,特别是晋朝医家王叔和在他着的《脉经》中极力推广用“寸口”诊脉以后,中医才逐渐将脉诊部位固定在‘寸口’。”
有很多人认为,诊脉是一种神奇的技术,医生通过简单的摸脉,就能洞悉人的疾病情况、体质、生活习惯等诸多信息,所以常常调侃道:“摸脉之后,身体就再无秘密可言。”那么,摸脉到底在“摸”些什么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