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的动力来源——水利,制定标准(3/5)
走进机房,一股热浪夹杂着金属的气息扑面而来。火炉里火焰熊熊,旁边则是那台蓄势待发的自动打铁机,机械传动装置井然有序,等待着铁锤的加入,就能开启它的锻造之旅。
参观完毕,苏星云满意地点点头,从5号房走出,将接下来的任务交给了李贺和两位经验丰富的铁匠,他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如何进一步优化铁匠作坊的运作。
————分割线————
自从炼铁组那每天稳定输出1.5吨钢铁的壮举实现后,苏星云带领的团队终于摆脱了“缺铁”的标签,迎来了钢铁时代的曙光。水力资源的巧妙运用,更是像给小黄村的生产力提升到了新高度。苏星云内心激动,他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大生产图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说起来,中国古代的技术那绝对是非常高超的,遥遥领先于世界。加上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那是相当充足。历史上那些个盛世王朝,无一不是靠着这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产量上是其他文明数倍。按常理来讲,技术有了,人力足了,连原始资本的积累都慢慢攒起来了,为什么就没发展出工业革命来呢?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相当复杂,虽然条件看似都具备了,但真正要触发工业革命这样的历史大事件,还得看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思想解放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得有那么一股核心力量,能推动整个社会从内到外来个彻头彻尾的大变革。
不过苏星云认为,中国历史上工业革命儿缺少的,是“标准化”没能够延续下来。秦朝那会儿,国家力量极其强大,全国武器换装大一统”,零件通用,跟搭积木似的,很快就能生产使用。这效率和产能,你说不是标准化立功劳我都不信。虽说战国那会儿的具体情况不清楚,但秦国愣是用陕西甘肃那点地儿,把东边那帮地盘大、人多势众的六国按在地上摩擦,这背后,生产力的优势绝对是杠杠的。
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