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一次扩张 我们不是叛乱 是乡村械斗(4/5)
在军队训练方面,心理素质与实战技能同样重要。为了克服新兵们初上战场的恐惧心理,一方面,他强化了命令服从的训练,让士兵们习惯于无条件执行命令,。另一方面,他采用“活人训练”的方式,利用死囚及罪大恶极的地主、狗腿子作为靶子,让新兵们在实战模拟中见血、杀人。虽然这一做法在现代看来或许有违人道,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罢了,新兵们在见血后,不仅克服了恐惧心理,还激发了强烈的战斗意志。
当然,苏星云也意识到这种训练方式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因此,在每次训练后,他都会安排专人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抚工作,帮助士兵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士兵们的团队精神与荣誉感,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家乡而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物质需求逐步增加,这逼迫苏星云提高产量,苏星云深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性。于是,他的作坊开始逐步向现代化工厂转型,一场农业与工业的双重革命在和县悄然兴起。
在农具生产方面,苏星云引入了流水线作业模式,这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设计了完整的生产流程,从模具制作、浇铸、打磨到安装,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生产体系。这种转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要知道,在过去,由于人力有限,作坊里只有二三十个工人,根本无法实现如此精细的分工与协作。
而在铁生产领域,苏星云更是投入巨资,建起了二十座高炉,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钢铁厂。一千名工人在这里辛勤工作,高炉中冒出的滚滚黑烟,成为了和县大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为了保障钢铁生产的原料供应,苏星云还精心规划了运输体系。马鞍山上开采的铁矿石,通过四轮马车运送到码头,再由船只运送到小黄洲钢铁基地。同时,上游的运煤船也顺流而下,为钢铁厂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除了钢铁厂之外,苏星云还在三月到六月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建立了简易的水泥窑和砖窑。
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各类工人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达到了惊人的人。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工人,将原先每一个识字的工人都提拔为管事。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人的地位和待遇,让工人觉得有盼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苏星云在公社扩张中,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管理方式。他继续分发铁质农具,但改为贷款形式,秋收后需以收成的十分之一偿还。同时,公社从播种到收成的伙食,也不再由苏星云全包,而是由农户自行承担,同样以收成的十分之一支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