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别山地区的工业革命梦(2/5)
苏星云的政策让整个淮北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有的家长甚至过完年后就给孩子吃最后一个饼,然后赶来报名。
面对这么多孩子,苏星云有些头疼。他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担心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只要能让整个安徽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我愿意拿出五千吨黄金。”他心想,“但问题并不在于钱。”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苏星云从上海运来了大量被服和美国的粮食。这一举动吸引了上海各大洋行的注意,他们纷纷跑来揽生意。同时,苏星云还利用清政府的力量聚集了附近淮北的所有木匠,采取流水化作业的方式打造床桌椅。
在物质资源上,苏星云从不缺乏,唯一让他头疼的就是教师短缺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他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偷懒的方式——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于是,他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学生,这在当时的全国学校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整个学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工坊,大徒弟带着小徒弟们一起学习。
苏星云的这个特立独行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上海的强学会开始猛烈抨击苏星云的学堂,指责他这是大规模误人子弟,应该取缔。在外人眼中,苏星云似乎站在李鸿章派系一边,这无疑给那些在野文人提供了攻击执政党的借口。
苏星云对清末的政治格局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维新党和保守党之分,百日维新运动也没有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唯一保留下来的北京大学也只是一所文科学校。整个维新运动更像是在野的举人们为了夺取实权派系如李鸿章等人的权力而进行的准备。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慈禧和光绪在站队问题上的水平,显然慈禧选择了实力派并赢得了胜利。
周围的绅缙们听到这些议论又开始骚动起来。为了平息事态,苏星云直接向安徽巡抚申请了两百只枪证,并带着这些枪在地主家门口光明正大地走了一圈。这一举动让濉溪附近的绅缙们安静了下来,但却引起了天下绅缙们的哗然。
苏星云仿佛给他们送上了一个把柄,一时间,关于苏星云聚众造反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向朝廷。然而,慈禧看到这些奏折后,只是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乡里瞎闹,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显然,在清朝的上位者眼中,苏星云的行为不过是刚从海外回来、特立独行的傻帽行为,与造反毫无关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