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别山地区的工业革命梦(4/5)
清朝留下的这一系列烂摊子,苏星云实在不愿意涉足。他心中明确的计划是迅速建立起一个工业基地,以便在大别山区的革命队伍出山之时,能够迅速接手并实施一场彻底的劳动阶级大革命。
“工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人,而非资本或设备。”苏星云深谙此道。二战时期,欧洲与日本虽遭重创,却依然能够迅速崛起,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在另一个位面,中国在2008年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正是过去三十年广泛实施的义务教育结出的硕果。
如今,金钱和技术对苏星云来说都已不再是问题,他唯一关注的便是人才。清朝虽然技术落后于西方,但差距并不悬殊,仅约十年之久。到1899年为止,清朝的洋务派已成功建立了三十个兵工厂。这些工厂有能力在获得新式武器(战列舰除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仿制出来,这一点与后世的中国颇为相似。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糟糕的管理,导致这些武器无法实现量产。
“如果清朝能像后世的中国那样,将所有工业品的价格压至白菜价,那么清朝又岂会灭亡?”苏星云心中感慨万千。
为了迅速聚集人才,苏星云开始四处奔波,邀请各路工匠能手共进晚餐。几场饭局下来,他郑重承诺:只要这些工人能来到他的麾下,生产出的产品挂上清朝制造局的牌子销售,他便会给予丰厚的回扣。
“清朝现在的官办企业,简直是上面撒钱、下面造假。”苏星云对这种管理模式嗤之以鼻,“上面只管投钱提供原料,看到成品出厂就万事大吉,对工厂管理却一无所知。这种黑幕,简直是全世界的奇葩。”
在不经意间,苏星云已经汇聚了大批洋务运动的基层技术人员。对于他的举动,洋务派的两位大佬李鸿章和张之洞虽未明确表态,却也悄悄布下了眼线进行监视。苏星云对这些潜伏的眼线心知肚明,但他现已想通,不打算在工厂内贸然起义。他的目标是留下一个庞大的实体工业和众多的技术工人,为大别山区的革命队伍铺平道路。
尽管如此,苏星云在工厂中依然牢牢掌控着一支力量——护厂队,总计一千人。由于自己的枪证被没收,他手上只有一百条枪,但他的识海空间里却藏着无数枪支。苏星云只需确保这一千多人懂得如何拆解枪支、开枪射击以及完成战术动作即可。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