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第三式 仁者之剑1(4/5)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常被理解为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圣人对百姓也是平等的,不会因个人情感而有所偏颇。这里的“不仁”并非指天地或圣人不具备仁爱之心,而是强调它们不带有主观情感和偏见,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这种“不仁”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至善”,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原文的大致译文如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