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消散如烟(2/5)
现世的佛陀与未来的佛陀间,应当作出何种决断,对于本来就生活在困顿中的平民,显然是没有难度的考量。
凝视着此时过分热烈的场面,胡轲不知不觉地靠近了姚广孝,眼中闪过一种奇异的审视。
他那尖锐的眼光不用多言,直接显露着他的想法:“大和尚,您这回确实是过火了一些。”
虽然明里是赞扬,暗里实则揭露,指责姚广孝此举不过是狡猾地寻找破绽,或者说是趁虚而入以图谋不轨的人情策略。
胡轲内心对于这位黑衣和尚狂烈行为的关注显而易见,对此颇为担心。
在牢笼期间,尽管他在教朱汜这个傻小子做功课的同时也接受了世家出身的朱汜的很多启示。
因此,胡轲清楚认识到,朱元璋曾经依靠佛法,在纷扰的乱世求得生存的机会。
然而,成为无上权力的主宰者后,他对佛教并非十分信奉。
尽管如此,在上位后朱元璋不止一次抬举和尚们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在明朝开国以来,各类寺庙都紧紧由朝廷掌控之中。
这归功于曾在黄觉寺出家的记忆,深知贫穷身份出身的朱元璋了解这些庙宇背后的财务能力。
眼见这些和尚垄断了多少优质农田,掠夺过信徒的供奉和敬畏,重建了天下的朱元璋绝不会容忍其力量不受约束地扩展。
故而在面对佛教的政策,他采用了阳奉阴违的方式,表面上给大和尚尊崇的地位,让普天下百姓信仰佛法,但实际则限制着各寺庙的地产及僧侣牒证,言外之意就是约束和尚们的影响力。
因此,姚广孝未经官府批准就在一个小渔村擅自组建寺庙的行为,实质上是向着老朱挑战权威的迹象。
平民自行建立小型的礼拜场所并无大碍。
问题在于这个礼拜处若产生了负责人士,并将宗教力量嵌入党派的地方统治,这无疑是一起重大的问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