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戴高帽(2/5)
这时,那杜如晦出来道:“太子殿下,是这样的,今天早晨从通州那里飞鸽传书到长安城中,通州那里发生了蝗灾!”
通州距离长安城南边五百多里地,是一个不小的地区。
通州与长安城之间少有人烟,所以就算是那里被蝗虫吃光,人们也不心疼,就算是要去抵御,也是不可能,等人们到了,蝗虫也飞光了。其实人们更害怕的是长安城,会不会被蝗灾波及。
杜如晦的话说了出来,大家的心情依旧沉重。
“那蝗灾蔓延向哪里?”
李承乾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蝗灾极有可能向北蔓延!往着长安而来!”
通州距离长安城西边直线距离有五百多里地。蝗虫飞行的速度是10k/时,其实它们是一路吃过来的,所以速度不会那么快,到达长安城的时间已经是三天左右。长安城外的庄稼长势十分好,这一段时间内种植上的新兴作物,这对于蝗虫具有极为致命的吸引力,所以百分八十它们会往长安城而来。
蝗虫群造成的动乱贯穿历史。仅仅世界上的所有蝗虫就能覆盖地球20陆地面积,每天吃掉多达200吨植物,影响世界10人口的生计。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
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
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