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初入西市(3/5)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下群雄揭竿而起,洪武大帝高举义旗,振臂一呼,群雄毕至,经过铁血拼杀,义军一路高歌猛进,以摧枯拉朽之势覆灭元朝,最终于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南京。
那时候,明朝初年,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南京修城筑墙。为了烧制城砖,长江沿岸各州府共125个县,共同参与。他们按照统一的规格尺寸,烧制大型城砖,然后运抵南京。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每块城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夫役的姓名和年月等,可以追查到责任人。如果质量达不到标准,必须退回重烧;再不合格,严惩不贷。这在迄今依然挺立的城墙上,随处可见。
那会儿,天下初定,洪武大帝治理国家之雄心壮志和无限豪情跃然纸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遗余力建造都城,要确保城池固若金汤。耗时二十多年建成的南京城,城楼高耸,气势雄伟,素有“高坚甲于海内”的美誉。
因此,南京城市发展史上,明初的发展是个重要篇章。洪武时期大规模的都城建设不仅确立了南京城的政治地位,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范围与人口构成。就城市空间而言,原有的城池为南唐时所建,周长约28里。经过明初近30年的营建,不仅城墙扩展至60余里,且城市内部各功能区设施完备,“紫微临金阙煌煌,黄道分玉街坦坦,城郭延袤,市衢有条。.......非远代七朝偏据一方之可侔也。”
从城市人口构成看,明之前金陵土著多为东晋、南宋时期由中原南渡家族的后代。“高皇帝定鼎金陵,驱旧民置云南,乃于洪武十三等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之内外,名曰‘坊厢’。”
但正如徐泓考证,大规模人口入迁有两次,一是洪武二十四年徙五千三百户富民于京师,二为洪武二十八年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