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鲲鹏展翅(6)(2/5)
想到这里我就把台灯调得更亮了一些,然后继续仔细的朝着那份文件看去。“当今以及末世前无人机反劫持技术较为单一,主流处理方法无外乎原路折返,以及反击信号源。而这些单一的手段往往最容易被敌方利用。以原路返航为例,一旦遭遇防空武器提前在无人机返航路线设防,那么无人机被击落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而被干扰的瞬间反动反击这种机械性策略则因为战场电磁环境复杂以及部分传感器可能受到影响等原因,不仅难以取得战果反而有可能失去了逃跑的最佳机会。”
我看到这里不由开始揉搓起了自己的下巴,心说:“这倒也是,我还是继续这个林卫华和楚天明到底要搞什么鬼把戏吧。”可我自己的话音刚落,就突然意识到这次装备的更新升级后,遇到的无人战机在挂载外置装备的情况下,无法在前掠翼和后掠翼之间无法主动切换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是A.I不够聪明的问题。但如果无人战机,从原本的预设模式的反应,变成了A.I主动打击这种作战方式那么将会有一种领先于整个时代一大步的作战理念。
不过在兴奋的同时理性也告诉我,这不是个简单的工作。首先A.I的升级基础就是供电,没有电一切都是免谈。一架成熟且已经完成定型的飞机虽然都会在各方面有一些冗余,比如电力冗余,升力冗余,发动机推力的冗余,诸如此类各方面都会有所富余,但是一旦一架飞机随意在原有基础上片面追求多功能,适应多种环境,就会像是F-35肥胖臃肿而且无用。
此外无人战机虽然不需要高空的生命维持系统,可它A.I的运转也有着自己的刚需,也可以理解为低性能的生命维持系统。此外武器装备的A.I通俗点说都是单机版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在飞机里完成计算,如果对飞机A.I的硬件进行升级,那么它的重量也会增加。这不是简单的民用3纳米5纳米的芯片堆叠,而是有更苛刻适应性的军用芯片的整合。末世前你买个电脑都知道需要一套水冷散热系统,军用的计算机的散热能力也有更苛刻的要求。这可不是进气道连根管子就行的,它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热管理系统,确保在高速飞行中产生的极端高温下,A.I系统依然能稳定运行而不受干扰。同时,这些升级还会影响到战机的整体气动布局,需要重新进行风洞测试同时也要在超算中进行多次的模拟实验,验证新设计在超高速下的稳定性和操控性。13马赫以上的风洞我是真没有,也没有能力造出来,这不仅仅是我手里有厉害的专家就足够的。这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先进的材料,以及出色的设计。
继续阅读
再者,谈及A.I的自主决策能力,这不仅仅是编程和算法的问题,更是涉及伦理、法律乃至战场道德的复杂议题。如何让A.I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正确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决策,是科研人员必须慎重考虑的。因此,在进行此类实验前,必须建立严格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A.I的行为始终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