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承畴。(2/5)
言罢,朱由校话锋一转,提出新议。
"朕欲于通政司增设一职,专司向民间百姓宣讲国策法令,卿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宣讲国策于黔首?"
王舜鼎眉头微蹙,旋即释然。
"臣以为,此人需善交际,熟谙民间琐事,方可胜任。"
沉思片刻,他拱手再言。
"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此人出身贫寒,自幼随父母劳作,走街串巷,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或可担此重任。"
"洪承畴?"
朱由校闻言,心中泛起涟漪,疑惑顿生。
"卿何出此言?"
非是对洪承畴有成见,实乃此人日后行径,令人唏嘘。
然投降非其所愿,战败之辱,谁能独免?哥舒翰潼关之泣,洪承畴山海之泪,皆是时势所迫。
"陛下,洪承畴自幼历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其才其志,定能胜任此职。"
王舜鼎言之凿凿,力荐洪承畴。
时值洪启胤未涉仕途,于水沟馆设村塾授业,洪承畴常匿于篱外,窃听风雅,终得启胤青睐,纳为门前桃李。
及至洪启胤执掌国子监,臣与其素有渊源,闻其誉洪承畴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喻其前程似锦,才堪大用。
鉴于此,吾深信此子堪当重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