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汤不换药。(2/5)
袁世振简短解释,目光凝重:"望君细品其中深意。"
陛下诏令变革大明盐政,试问,仅凭一纸圣谕,便能扭转乾坤乎?”
“难矣。”
毕自严闻言,轻叹摇头,神色凝重。
自叶淇变法,纳粮换盐之路受阻,大明盐政几近荒废,利益之网,已被地方官吏、盐课提举、盐商共织,牢不可破。
袁世振为解朝廷财政之困,创纲盐法,意在重划利益版图:一则分商权以制衡,二则严打私盐以正纲纪,三则激盐户以增产量。
然,此法终是换汤不换药,小民之财依旧三七分流,大户则安然无恙。
“君莫非欲借银币承兑之机,换取南京户部盐册之权?”毕自严捋须沉吟,满腹狐疑。
“非也,吾意在以银币为剑,直指江南,夺户部之权柄,图谋更广。”
袁世振语出惊人,起身铺展舆图,“月港开埠以来,白银如潮涌入中原,君在南方任职,自知浙、广、闽之地,银价瞬息万变。皇上近论货币之道,启发吾心,欲借此银币,为朝廷广开财源。”
“此计何施?”毕自严愕然,银币何以聚财?
“重启金银之禁,兑银之时,加两成乃至三成火耗,官设钱庄,高息收银,使巨贾富豪之银,尽归国库。”
袁世振掷地有声,决心已下。
“但百姓何堪重负?”
毕自严惊愕之余,更添忧虑,“四成火耗,底层黎民何以承受?”
“君不闻民间火耗已逾正税之倍乎?”
袁世振苦笑摇头,“南直隶欠税之因,皆因官吏贪腐,豪强横行,辽饷之重,尽压百姓肩头。百姓无力承担,方有欠税之状。”
毕自严闻言,震惊不已,眨眼之间,思绪万千。
“此等大事,君可奏明圣上?”
“未敢。”
袁世振摇头,神色复杂,“正德年间,钱塘命案,五刀毙命,知县妄报自杀,屡审不改,终惊动天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