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法实施。(5/5)
班房内,毕自言望着那御印赫然的草诏,愕然之余,凝视着袁世振。
"此非仅供文房四宝之用,实为新法推行之需。"
袁世振闻毕自言之言,急忙澄清,"朝廷欲更户帖、田契、黄册、鱼鳞册,特采勘合纸,八年一易。陛下已遣使赴江西,延聘造纸高手入京,此乃权宜之计。"
"即便如此,万两亦显奢靡。"
毕自言仍觉银两珍贵,虽力挺新法,但作为朝廷钱袋子的守护者,他恨不得将每一分铜板都精打细算。
"待顺天府新法实施,财源自会滚滚而来。"
袁世振娓娓道来,阐述皇上关于户帖与税赋之间的深远考量。
"既为圣意,姑且从之。"
毕自言听后,收下了袁世振的条子作为备案,随即挥毫书写拨款之令。
度支司自户部独立后,户部主收,充盈国库;度支司主支,分派银两于各部。
"巧的是,宝泉局本月增额万枚银币,我便以此代之,不赐银两,唯银币耳。"
毕自言盖上官印,裁下条子,递予袁世振,"多谢毕公体谅。"
言下之意,是让袁世振自行于民间寻觅愿以高价换取银币的商家,借此回笼银两。
银币新政下,此等手法已成为京城各衙门间不言自明的默契。
无论是私人还是官府,皆各施奇谋,以求在银根紧缩之时,多聚财富。
各衙门皆藏有私蓄,趁着银币尚未普及,若能利用手中之银币,巧妙换取更多银两,上级亦不会多加干涉,只要手段不涉强取豪夺便是。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