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福王!(4/5)
地方才俊虽能进京,却鲜有愚钝之辈,敢于挑衅皇权。
至于皇帝此举,是否激起文官哗然,乃至集体挂冠而去?
实乃多虑。
大明文官,犹如双腿并行,地方派力尽而止于六部尚书,入阁之梦遥不可及。
故而内阁,几成清流派之代名词,以都察院、六科郎为马首是瞻。
至于政事推行,更无须忧虑。丞相之职已废,圣旨之权威,全系于司礼监之印,非内阁诏书所能及。
次日,西苑之内,朱由校细阅袁可立连夜草就,参考周应秋等意见之天津政改奏章,沉吟片刻,挥毫批“准”,复以金印钤之。
随即便遣人速送内阁,转而审视刘一爆之请罪疏。
“赐卿体面。”
朱由校笔下留情,书“礼部尚书衔准其致仕”,摇头轻叹。
内阁之中,韩爌孤影,方从哲则在家“抱恙”。
朱由校深知韩爌谨慎,加之冯顾之祸,岂敢轻举妄动?
方从哲虽未退,然天子一语,便可令其“康复”归朝。
韩爌岂敢自寻死路,与天子相抗?
京城之内,朱笔批红;洛阳城外,司礼监太监李永贞已抵福王府。
王府巍峨,影壁巍峨,二龙戏珠朝南,皇恩浩荡面北。
承运殿内,福王跪接圣旨,内容关乎其舅家法度之事。
李永贞宣旨完毕,福王非但未怒,反觉释然。
在侍从的搀扶下,福王缓缓起身,尘埃落定。
片刻沉寂后,他轻放手中毛笔,那笔尖尚沾着亲笔撰写的奏章墨香。
接过贴身太监递来的金印,福王郑重其事地钤上,随后交付给司礼监李永贞,言辞恳切:
“烦请钦差大人转告圣上,骨肉之情虽重,然国法无私,既已触犯律条,自当严惩不贷。小王恳请陛下,勿因私情而徇私枉法,务必依律而行。”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