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分配。(2/5)
"昔我大明太祖,吊民伐罪,驱逐鞑靼,开创华夏新纪元。今朕继往开来,特设官考,广开才路,望尔等不负所望,安民至善,以慰朕心,以告列祖列宗。"
一番肺腑之言,字字珠玑,令在场士子无不动容。
皇帝之言,不仅触动士子之心,更令在场官员肃然起敬,纷纷离席,随内阁辅臣韩爌之后,稽首应命:"臣等谨遵圣训,定不负陛下厚望!"
言毕,朱由校满意而归,余下事宜,自有吏部依才分配,各安其位。
内阁之内,六部九卿,皆聚精会神。
此番户部官考,亟需英才二十以充栋梁。袁世振袖手言笑,对周应秋道:“原议士子分派顺天、天津,以固基业。”
周应秋面沉如水,不假辞色:“顺天四县,天津新扩七县,乡衙皆需官治,然京阙亦急。
吾与孙尚书已奏请圣上,望增士子入京,以补衙门之缺。”
顺天知府董应举闻之,挺身而出:“新政试行顺天,官考旨在保障实施,不可因小失大,误了国策。”
徐光启,工部尚书,笑容可掬:“新政固重,朝廷运转亦不可忽。鸟无翼不飞,官缺则政难通。”
他环视同僚,语重心长:“天下疲敝,当顾全大局,莫因一地之私,损全局之利。”
周应秋心中暗叹,却也是力不从心,遂伸一指:“五人,极限矣。”
徐光启胡须微颤,苦笑:“五人?帝陵、宫门、南海子,何处不需人?此等安排,实难周全。”
毕自言、黄克瓒等人亦纷纷表示人手不足,巡视、理政皆难以为继。
面对众议,周应秋无奈让步:“那便十人,再多实难筹措。”
他摆手作罢,戏言如孔乙己护盘:“多乎哉?不多也!”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言一出,满堂皆笑,诸衙缺人之困,非朝夕可解。
此次官考,犹如甘霖普降,众人欢欣鼓舞,远胜往昔县吏之选。
国子监旧例,明指下县,无缘京阙,而今机遇当前,谁不跃跃欲试?
此番迥异,乃顺天、天津两地增补官吏之役。
严格而论,京城府衙亦隶属顺天辖下。
正当前廷为士子分派事宜争论不休之际,西苑之内,帝王正设宴款待阅卷之翰林学士,其乐融融。
大明卫所空饷之弊,人所共知;而光禄寺之弊,亦非等闲。
账上两千庖厨,实则不足七百,真乃“虚有其表”。
幸得皇恩浩荡,特赦之下,光禄寺一番整饬,终得千余实数。
宴上,朱由校高坐,手持馒头,佐以爱妃亲手烹制的酸辣土豆丝,反观下座翰林学士之烩三牲,不禁苦笑摇头。
非是佳肴不诱人,实乃光禄厨艺,令人望而生畏,唯赐宴大臣时,方显其用。
试想,若此等膳食致人非命,帝王恐将梦中亦笑。
宴毕,朱由校以巾拭面,随口问于刘时敏:“平日见你面若冰霜,今日何以如此欢颜?”
刘时敏机敏,答曰:“奴婢见陛下广开才路,心喜之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