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9章 顺应时势!(3/5)

目录

言毕,他侧身一指,只见一青衣账房模样之人,骑黑马,悬算盘,乌纱帽下,自报家门:“本官李英,大兴县税务使,专司税赋。”

李英一番陈词,明确了征税流程,士绅们这才注意到这位新面孔。

董应举环视四周,眼神凌厉:“顺天府内,田亩丁口,一律征税,优免尽除,此乃圣意!”

他话锋一转,对偷税漏税者发出警告:“初犯三倍重罚,举报者奖其三成;再犯家产充公,举报者可得五成。”

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看向士绅们:“偷税漏税,乃是大明之蠹,陛下有言,必出重拳打击。

诸君若能踊跃举报,不仅为国效力,更能得些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遥望董应举渐行渐远的身影,及其护卫相随,士绅群中窃窃私语,宛如秋虫低鸣。

“避无可避矣。”

有人轻叹,似自语又似警醒。

“避?何以避之?”

另一人悄声反问,语调中带着几分无奈。

谈及董应举的严令——“初犯重罚三倍,举报者赏三成;再犯则家产尽归国库。”

此言一出,众人心生寒意,更有人戏言:“只怕有人正觊觎汝家之财。”

“速归家,告家人以谨慎为要。”低语间,危机四伏之感油然而生。

此时,人群中几位壮汉斜睨着议论纷纷的士绅,心中暗自盘算:“举报偷漏税,赏钱诱人,真假难辨,却也值得一试。”

董应举对身后风云变幻置若罔闻,此行目的昭然——为乡官撑腰,顺道惩戒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豪劣绅,以顺天新政立威。

继续阅读

“袁世振方归,董应举又巡,朝廷动作频频。”

朱由校手执奏章,其上高谈士绅乃国本,应厚待而非苛责,转问刘时敏:“董知府何时离京?”

“回陛下,董知府巳时出城。”

刘时敏应答如流,朝中重臣行止皆需报备,以防皇上有召而不得见。

朱由校沉吟片刻,取出一枚虎符,目光深邃:“持此符,召虎贲卫前后两营及军法、武德两司都头以上将领入宫见朕。”

“遵旨。”

刘时敏领命而去,虽不解皇上突然之举,却不敢怠慢。

待刘时敏离去,朱由校把玩手中奏章,嘴角勾起一抹玩味:“世人若忘乎所以,便是自寻绳索。”

言官之事,今非昔比。

泰昌遗补之臣,多陷囹圄或劳改,余者皆精明避世,不轻言是非。

朱由校翻阅官吏名册,喃喃自语:“独立思考,未陷泥沼者,方为可用之才。”

大明言官,往昔风采何在?

年轻气盛,位卑言重,乃其本色。

朱元璋时,言官直言敢谏,非如今日之貌合神离。

究其根源,队伍不纯,蛀虫作祟。

今则清流渐显,或深藏不露,或真知灼见,乃大明之幸。

"你此番仗义执言,却恐仕途仅限庶吉士之阶矣。"

说罢,朱由校轻挥衣袖,将那奏本抛入尘封的废纸篓,目光随即落在案头的宣纸之上,心中盘算着都察院与六科的革新大计。

须臾之间,曹文诏携麾下将领,如风卷残云般步入殿堂,众人以曹、徐二将为首,纷纷以拳捶胸,齐声道:"末将等叩见陛下!"

"众卿平身。"

朱由校亦以拳自捶胸膛,以示回应,威严中不失亲和。

"朕欲遣尔等率六千精兵,月余为期,巡行顺天府地界,一则历练兵马,二则扫荡潜藏之山寇盗匪,以安民心。"

闻旨,曹文诏与徐允祯不暇思索,齐声应诺:"末将领命,誓不辱使命!"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