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14章 京报!(3/5)

目录

卢剑星闻言,眉头微蹙,心中暗自思量。

月余相处,他深知裴纶乃消息灵通之辈,凡事总能先知先觉。

“陛下登基之初,便有风声,言锦衣卫将有大变。”

裴纶环顾四周,眼神闪烁,仿佛怕惊动了什么,“据说已定,除从龙营外,还将增设正廉、清风、饕餮三营,寓意深远,令人遐想。”

“正廉、清风、饕餮?”

卢剑星重复着这三个字眼,眉头紧锁。

字面之意,他自然明了,但作为锦衣卫营头之名,其中深意,着实耐人寻味。

……………

当夜子时,大时壅坊灯火阑珊,张问达府邸内,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明日,张公即将离京,东林群英纷至沓来,共襄饯别盛举。

常言道,官员致仕,如鸟归林,本该悠然自得,月余筹备,遍辞故交。

然时局纷扰,路途遥远,一别或成永诀。

然张公之事,却非同小可,乞骸骨之举突如其来,圣裁亦随之即下,恍若惊雷。

历朝成例,官员致仕,朝廷必赐官爵以彰其勋。

此番太监赍旨,赠官之余,更附密令,言三日后锦衣卫将护张公还乡。

前厅宴乐正酣,张公遣子代劳,与韩爌等重臣遁入后堂,密语连连。

忆往昔,午时才过,张公乞退之疏已至内阁,司礼监旋即催逼,韩公虽欲挽留,无奈圣意已决,加急批复,当日即下。

韩公茫然无措,唯待今夜宴饮,探其究竟。

入得后堂,韩公急不可耐,问道:“张公何以骤萌退意?”

张公淡然,袖出御批《宪纲事类》,置于案上,以示韩公。

“陛下自登基以来,对都察院、科道多有不满,余因之屡遭训斥。西苑之事,虽毕公等人竭力周旋,然圣怒难平。”

张公叹息道,“余屡言整肃,然彼辈阳奉阴违,终致此祸。”

韩公闻言,怒不可遏,举杯一饮而尽,愤然道:“果不出所料,终成大患!”

“彼辈愣头青耳,非尽我东林之人,自恃读书万卷,便欲为民请命。余虽屡加训诫,然终是徒劳。”

张公苦笑,“皇上之意已决,余若不从,恐难保项上人头。”

周嘉谟在侧,痛心疾首:“张公何须至此?皇上虽有怒意,有我等同僚相护,或可转危为安。”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公长叹:“圣心难测,余已感杀身之祸。此书置于案头,犹如催命符也。”

韩公亦叹:“彼辈顽劣,张公何不直陈圣上?何必以己身代之?”

张公苦笑摇头:“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但愿余生能得安宁,不负此生。”

"何以陈词?"

"禀告圣上,言及奸佞结党,图谋不轨乎?"

闻韩爌之言,张问达怒不可遏,愤懑难平。

"莫非要我直白告知圣上,我张问达无能,治下无方,任由下属肆意妄为?"

"无论我如何措辞,终恐颜面尽失,老脸无存。"

身居都察院左都御史之位,他犹如风箱之鼠,腹背受敌,上受皇恩之疑,下承僚属之乱。

直言管束无力,恐非致仕之果,而是遭皇命罢黜;揭露结党之事,则势必与皇权直面冲突,更恐遭奸佞暗算,五内俱焚,自绝生路。

结党营私,唯有圣裁方能定性,张问达悔不当初,接掌此职,摇头苦笑,向二人诉苦,愁容满面。

大明总宪之位,历来荆棘满布,自太祖开国以来,左都御史更迭频繁,数月即换者常见,满一年者鲜有,二年者堪称珍稀,三年者更是传说。

"城门之火,殃及池鱼。"

周嘉谟闻言,无奈叹息,翻开张问达递来的书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