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搬砖!(2/5)
银币铸造之法,皆出自陛下之智,其好技重器,不足为奇。
更闻陛下木工之技亦精,此等爱好,更添几分人情味。
“袁大人且慢。”
赵晗急声打断,满脸疲惫之色,黑眼圈深重。
“宝泉局已尽全力,产量难再增,望大人体谅。”
他言辞恳切,已不顾官场忌讳,只为那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全局上下,昼夜不息,只为陛下之经济政策,为大明百姓免受货币之苦。
虽无休沐之日,然俸禄丰厚,亦是慰藉。
“北南直隶、朝廷内外,皆待银币以解燃眉之急。”
赵晗之言,道出了宝泉局之重任与艰辛。
言毕,袁世振不由自主地瞥向度支司毕自言,续道:“袁某倡议南直隶高额火耗兑银,竟致陛下内帑之银半数被挪,实乃权宜之计。”
“咳咳……”
闻赵晗言及皇帑外流,袁世振面有愠色,干咳间,目光游离。
朱由校闻言,嘴角微扬,摆手转身,言道:“宝泉局虽能增产,然量有定数,银币分配,皆需权衡。”
“国之大事,岂可等闲视之?增银南直,益国帑,助北直,此乃国之大计。”
“然特设专档,专为私益,非国事所宜。”
国事浩渺,银币之流,分于内帑、北直、南直、国帑四端。
国帑之银,养士安邦;内帑之资,则饷军维宫。
铸币之议,源自圣心,皇权五成,外廷无怨。然圣上念及国祚,割内帑以济外朝,此等胸襟,非比寻常。
今王公贵戚,欲速换银币,何以为报?
仅凭爵位显赫,便欲轻国事乎?
崇祯若此,或可允之;然今上睿智,岂容此等儿戏?
“朕何须予之?”
帝言一出,袁世振心中暗喜,笑曰:“世间交易,皆有定规。欲得先银,必有所偿。”
随即,袁公屈指细算:“月兑银币,除既定之数,陛下可自内帑拨五十万枚,分十份竞售。底价六万金花银,价高者得之,火耗为钥。”
言毕,满堂哗然,众皆愕然视之,如见鬼魅。
朱由校闻此拍卖奇策,心生诧异,暗道袁世振狡黠非凡。
凝视良久,方启唇道:“朕铸银币,已招非议。卿此策出,恐为士绅所不容。”
铸币之事,皇权所系,银币之价,银八铜锡二,合银一两。
今袁卿之策,虽解燃眉,却亦树敌无数。
"那额外的十一分火耗,犹如蝇头微利,实则暗流涌动。
初时,四分归于宝泉局以资工料,二分充国库,五分入皇家私囊。
然而,毕自言老臣为国计,斗胆自皇帑中再添一分,此举虽小,却波澜四起,百姓怨声载道,直指君王与民争利,恐有亡国之兆。
如今,袁世振步其后尘,欲行此策,其名声焉能无损?
面对非议,他从容应对:‘国难当头,欲速得银币者,必有所付。’
言毕,躬身以对皇帝之訾议。
‘臣观两淮,富绅坐拥千顷沃野,白银累万,而百姓贫无立锥,唯求温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