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老魏之才干与忠心。(1/5)
吴亮嗣之策论,文笔斐然,实为佳作。”
朱由校轻抚着案头的奏本,双腿悠然搭于龙案,嘴角勾勒出一抹满意的微笑。
忆及天启三年的风云,赵南星一纸四凶论,直指齐楚浙三党魁首,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与吴亮嗣四人,如今唯吴亮嗣之名犹存。
“官应震已归隐,亓诗教依附方从哲,赵兴邦更未得召回。”
朱由校心中暗自盘算,朝堂之上,三党势力渐微,吴亮嗣此时上疏,岂非见风使舵,欲趁朕整顿东林之际,分一杯羹?
“哼,刘一爆、张问达既去,此辈便急不可耐地现身了。”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旋即又释然,“也罢,正好借此良机,试其才干。”
“传旨,将此策论发还吴亮嗣,令其赴吏部寻周应秋,再上一疏,详述六科与御史台之责,务必详尽,且要快!”
朱由校言辞果断,不容置疑。
“遵旨!”
刘时敏应声,躬身而退,手中紧握着吴亮嗣的奏本,心中暗自揣摩其文。
未几,一太监匆匆入内禀报:“皇爷,魏忠贤求见。”
“宣。”
朱由校淡然一语,目光转向殿门。
“奴婢恭请圣安。”
魏忠贤步入,躬身行礼,动作迅捷而恭敬,似忘了皇帝多番叮咛勿需跪拜,实则乃其处世之道,意在彰显忠诚。
“朕言犹在耳,你又忘了?”
朱由校佯怒,实则含笑。
“奴婢惶恐,谢皇爷恩典。”
魏忠贤应声谢恩,心中却明镜似的,这不过是他维系圣宠的惯常手段。
自王安、魏朝之后,他虽为皇帝近臣,却未能执掌司礼监,仅提督东厂,屈居次席。
然他深知,太监之位,全系圣心,须时刻在侧,方能保其位不失。
“皇爷,此乃各监外派人员名册,请御览。”
魏忠贤呈上奏章,言简意赅。
朱由校放下笔,接过奏本,细细审阅,心中盘算着朝局与人事的微妙平衡。
内廷外遣之制,细分为四,各具特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