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放开漕运(1/5)
既然身份已泄露,朱由校便失去了继续伪装的雅兴。
他言简意赅地安排了民间征粮事宜,随后在锦衣卫的簇拥下翩然离去。
临行之际,他还特意向贴身太监低语,让未离京的漕运总督赵于逵次日觐见。
赵于逵,这位尚在京城的官员,正忙于向度支司谋求银两支持。
次日晨曦初照,他便被引领至西苑御书房,一进门便行了个毕恭毕敬的大礼,仿佛朝拜的臣子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
朱由校并未急于让他起身,反而起身绕其而行,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位漕运总督。
赵于逵心领神会,感受着皇帝无声的审视。
终于,“朕安,平身吧。”
朱由校满意地坐回龙椅,对这位肤色黝黑、身形干练、务实勤勉的官员表示了认可。
“臣谢陛下隆恩。”
赵于逵如释重负,起身而立。接着,朱由校将他的奏本掷回,要求其从头细说漕运之事。
“从最本源之处谈起。”
赵于逵领命,娓娓道来。
大明漕运,始于粮长制,各区域税粮按需运输,由当地田亩巨擘负责。
永乐迁都后,京师粮荒,漕运改革,漕军应运而生,负责跨域运粮,形成支运、兑运、长运三阶段演变,最终定格于长运之法,漕军直抵江南取粮,效率倍增。
朱由校静听其详,随后沉声发问:“漕运之舟,何如?”
赵于逵详尽阐述,漕船材质精良,分浅船与遮洋船,各有尺寸,沿运河密布的码头提供维修之便。
话题一转,朱由校问及银两之事,直指“公器私用”之疑云。
“此‘私’为何人?”
一语既出,赵于逵惊惧交加,跪倒在地,御书房内顿时寂静无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