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整活!(2/5)
锦衣卫之调动,犹如棋盘落子,须由君上亲为,以免朝堂风起云涌。
昔年魏忠贤权倾一时,东厂、锦衣卫尽在掌握,党争愈演愈烈,百官分崩离析,卷入阉党与东林之旋涡。
若允毕自严所请,无论自愿与否,他都将与厂卫紧密相连,成为众矢之的。
韩非子有训:“唯器与名,不可假人。”
锦衣卫,此等利器,唯有紧握于君手,方能震慑百官,平息非议。
袁世振适时进言:“陛下,厂卫掌赋税稽查,必有人诟病其横行不法,损陛下圣名。
然百年之后,史书所载,此等骂名,臣等愿一力承担。”
朱由校闻言,豪迈一笑:“朕生不图身后名,但求大明百姓安居乐业。骂名加身,若能换得万民安康,暴君之名,朕亦甘之如饴。”
此言一出,毕自严与袁世振面面相觑,沉默中满是对皇帝胸襟的敬佩。如此坦然面对骂名者,古来能有几人?
“既如此,二位爱卿有何良策,但说无妨。”朱由校话锋一转,询问起
毕自严沉思片刻,提议道:“臣请陛下自锦衣卫中精选精锐,仿效度支司查贪之法,派驻户部,专司各府州县税赋稽查之职。”
袁世振随即补充:“专事稽查,不涉他务。”
"诸位卿家,可曾思量过锦衣卫之人力匮乏?"
朱由校轻抚袖摆,指尖轻点,为二人细陈道,"大明疆域辽阔,百五十九府,一九三州,千一百七十一县,广袤无垠。"
"试问,何以遍布天罗地网?"他话锋一转,引人深思。即便锦衣卫人数浩瀚,亦难遍及每寸土地,况乎他司亦需人手,龙辇之侧,护卫岂能或缺?人才之匮乏,实乃燃眉之急。
袁世振闻言,眸光一闪,从容应对:"陛下明鉴,民间藏龙卧虎,未尝不可借力。"他忆及两淮往事,"昔日臣治两淮,见有窝主勾结江湖,欺压百姓。臣以钱粮为饵,招安游侠,护佑盐场安宁,盐价遂稳。"
"何不令锦衣卫效仿此法,广招江湖英豪,手持黄册、鱼鳞,追查税赋,肃清贪腐?"袁世振言毕,昂首挺胸,信心满满。"陛下赐令,举报者得三成之利,彼等既能为大户效命,亦必能为朝廷赴汤蹈火。"
"妙哉!此计甚合朕意。"朱由校赞许地指向袁世振,深谙用人之道。此举,实乃皇权之下,对豪强之精准打击。
继续阅读
随即,朱由校起身踱步,目光如炬,环视二人:"昔日朕令锦衣卫协查贪腐,成效斐然。今当以此为基础,设立新署,以固国本。"
"饕餮署归户部,正廉署隶度支,精选算学才子,充任要职。"
他言辞果决,布局周密。"锦衣卫出缇骑,东厂遣宦官,执行监督,双管齐下,无懈可击。"
此言一出,毕自严与袁世振面色微变,未曾料及皇帝竟将此计上升为国策,文武宦官,三权分立,制衡之道,尽显帝王心术。
此策一旦实施,必将触动多方利益,风雨欲来。
"二位爱卿,以为此策如何?"朱由校趁刘时敏草拟圣旨之际,征询二人意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