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程颢(2/5)
程颢担任泽州晋城县令期间,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改变地区风貌的重要性。他提出 “县有院、乡有校” 的口号,采取 “官办民办并重,乡学社学齐上”“先招生后建校” 等创新举措,大力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常常在政务闲暇之时,亲自下乡到学校,为学生 “亲为句读”,耐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他更是精心挑选出来,建立书院进行重点培养。
在程颢的努力下,晋城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乡建起了学校,穷乡僻壤中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十几年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几百人,考中秀才者十余人。当地风俗也焕然一新,出现了 “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 的动人景象。北宋人黄廉在诗中称赞道:“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户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 程颢以教化为先的理念和行动,不仅改变了晋城的教育面貌,也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使晋城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二)扶沟任上为百姓
在扶沟担任县令时,程颢充分展现了他不媚上、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质。当宦官王中正要到豫东巡查时,沿途各县都竭尽所能大肆铺张,高规格接待,甚至连王中正住的蚊帐都是专程到京城开封购置。而程颢却坚决反对这种向百姓索取的行为,他说:“向民索取,法所禁也。吾邑贫,岂能效法他县。有旧青帐,可用之。” 程颢的话传到王中正耳中,使得王中正每次经过扶沟县都绕城而过,扶沟百姓也因此免去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遭遇水涝之灾时,程颢没有像其他县那样为了考绩而瞒报灾情,而是在实地调查后,向朝廷据实呈报,为百姓争取到了赈灾粮。他还积极教民掘井灌田,解决灌溉问题,同时免除不合理的赋税,减轻百姓负担。程颢的这些举措深得百姓爱戴,在他离开扶沟县时,百姓依依不舍送到县境,攀辕号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