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5)
转眼间,已是寒冬腊月,新春将至。
就在前不久,陆诚已经获得了济州府学院的入学资格,成为了一名州学的学生,身上也有了功名。
宋朝的科举制度承袭了唐朝,又比唐朝更加完善正轨。但此时的废除了科举制,实行了学校升贡制,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
学生先进入县一级的县学就读,之后进入州学,成为州学学子。再从州学,考入大宋中央所属的太学。
成为太学学子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已经可以从大宋的底层官员开始干起,走向仕途了。
如今的这种升学制度,也导致各地学府人满为患,许多人为了争得一个县学或者州学的名额,都是争得头破血流,甚至屡次因此出现斗殴、杀人事件。
其实,发生这种事也很正常。即便是到了后世,如果某个学校拥有清北的保送名额,保送名额的争夺也同样相当激烈。
成为州学学子之后,陆诚也享受到了一些读书人的特权,可以免除个人的徭役和赋税。
当然,如果是到了明清,有了明确的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之后,举人的权力就更大,名下的所有土地都不用交税,会有很多地主把土地挂靠到举人名下,借此逃避朝廷的赋税,举人也能凭此获得好处。
宋朝并没有举人这一具体的功名,在隋、唐、宋三代,凡是由地方推荐前往京城考试的学子,都可称为举子,或举人。
当然,宋朝的豪强地主,也都有自己的手段,可以逃避朝廷的赋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