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明初藩王与藩王制度(一)(3/5)
“父亲大人那边,我已经亲自告知过了,你无需顾虑什么。”刘卓道。
“好的,少爷。”陈伯答应了一声后,就退下了。
刘卓望着书桌前的地图,不禁感叹山西的藩王宗亲确实有些多(与河南比就差远了)。如明初的太原府晋王朱棡、大同的代王朱桂、潞州的沈王朱模,还有不知多少的将军、中尉等。
藩王制度。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本意是为了让藩王戍边、拓边,以及削弱日益骄横的勋贵集团在军队中的影响。
但是,因为后世子孙的不断削藩,致使分封的藩王成了一群吸血的朱(猪),失去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本意。
明末国家财政收不上税,这些藩王也在农民的起义、满清的屠戮中覆灭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是朱标(谥“懿文太子”,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因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便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
刘卓在前世看过不少明初影视剧,对其子朱允炆的印象不太好。
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朱樉(比朱标小一岁),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即马皇后),被册封秦王,封地西安。
秦王的封号在诸多藩王的尊号中是最为尊贵的。
但是朱樉为人残暴,在封地内多行恶事,荒唐无度。朱元璋多次对朱樉劝诫,朱樉毫不悔改。
最终,朱樉在洪武二十八年被三位秦王府老妇人毒杀。朱元璋在听到朱樉死后,大骂“死有余辜,德行不良”。朱元璋最后定谥“愍”,即秦愍王朱樉。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应属不实)。
继续阅读
第三子朱棡应该是朱元璋所有皇子中最为强大的藩王,封晋王,封地太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