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出行、干旱与高产作物(4/5)
一路上,刘卓不紧不慢的骑行,骑术愈发娴熟。
在赶路途中,刘卓不仅看到了生活幸福的百姓,也见到了衣衫破旧的穷苦人家。走在官道上,向两侧的田地望去,全是绿油油的一片景色。
但是没高兴一会,刘卓突然想起来:旱灾。
明朝末期,西北地区陕西、山西、还有河南连续多次大旱,百姓苦不堪言,蝗灾、干旱、水灾、雪灾、鼠疫、地震等各种问题集中在一起出现。
明末大旱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特别长、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影响到了全国的粮食价格;两轮长时间的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各地的流民剧增,最终使得大明王朝走向崩溃。
明末大旱分成了两轮,第一轮的大旱主要蔓延于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陕西、山西、河南干旱尤为严重。
第二轮大旱来的更为凶猛,旱情迅速扩大至整个中国北部和南方部分地区,南方部分士绅家里甚至都出现了断粮的情况。
崇祯十四年、十五年,大旱几乎遍布了整个国家,连南方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干旱的影响,可见此次的干旱严重。
番薯这个时候,在明朝福建地区已经有人种植了。番薯是一个叫陈振龙的商人冒死从菲律宾带回来的,番薯带回来种植以后,救活了许多的百姓。
陈振龙可以说是很多人间接上的衣食父母。
玉米这个时候也已经在各地种植了,只是种植的不多(种植太多,易导致水土流失)。马铃薯在这个时候,已经在西方种植了,并在在16世纪传入明朝。
这三种农作物,产量较高,也相对耐旱。
刘卓想着,得派人去福建找找陈振龙,把番薯弄来一些,这毕竟是活人无数的高产作物。
刘卓命人找来陈伯,“陈伯,你可以知道玉米、番薯、马铃薯这等作物吗?”
陈伯思考片刻回道:“玉米我知道,在北方一些地区,有人种植。公子能否说一下另外两种作物的特征、特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