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准备(2/5)
若是清弓的射程也上去了,那自己就没必要反抗八旗军了,仗也就不用打了,可以直接出海避难。射的准、还破甲,这简直是比火器还厉害。
至于火器这块,明末的毕懋康好像研制了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
其在崇祯年间将编辑的《军器图说》献给朝廷。这会毕懋康其大概率没有研究出来。对刘卓来说,这会找毕懋康,还不如自己研发来的快。
返回山西清源县的途中,刘卓不是在思考火器的研发,就是在谋划人手的招募。
六月中旬,刘卓返回到了山西清源。
从年初三月出发,到现在回到山西,差不多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回到宅院后,刘卓先去见过父母,大致诉说了一路的经历。
随后,就前往县城外安置匠人的宅院。
为了区分各部门,刘卓将众多工匠研究火器的地方称为火器所(研究燧发枪、火炮、火箭);将生产各种农具、刀枪棍棒的地方称为器械所(产长枪、刀、盾牌、弓箭)。再设置采购所,满足两局的日常消耗。
三所内外,皆由刘氏商行内的护卫看护。
燧发枪,欧洲那边可能有人制作出来了,但是造价比较高。自家这边的研发也不可以停下,手榴弹、手雷(没什么技术含量),也可以制作一下。
刘卓继续往火器所内部走去,唤来管事邱泰:“你们现在研究燧发枪到哪一地步了?。”
“每次试射燧发枪的时候,燧发枪的射程没有公子说的那么远。”邱泰回想过往出现的问题,认真说道。
“有可能是枪管接口处的密封程度不够或枪管太短所致,也有可能是火药量太少。”
“你们先把燧发枪的各个零件拆下,让那些年龄大、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认真、细心打磨一遍,再重新组装看一看效果。”刘卓看着手中的燧发枪,思量许久以后说道。
“好。”邱泰回复道。
“给火器所的匠人说,哪几个匠人若是把燧发枪制作出来,赏白银千两。一个个都给我传达到了。”刘卓极为爽快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