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东昌与兖州府的情况(2/5)
“自从被您再次调来山东,我就一直跟在您身边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懂了。”李常在笑言道。
“奉承的话就算了,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虽然是我遣你们前来建厂,但你们也不能仗势欺人。我们经商要与人为善,和和气气才可以长久。不然,那就是自己坑了自己。”刘卓叮嘱道。
临清可是个好地方,每年运过的粮食数目巨大,并且还有不少的特产,必须得插一手。先建厂,以后再遣商队的人手过来。
“公子放心,我们行事绝对不会那般嚣张狂妄。至于困难,倒也没有遇到什么。毕竟厂子也有知府衙门参与,还有抚台衙门的背景,没人敢不长眼撞上来。”李常在耐心的向刘卓汇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山东百姓淳朴爽快,踏实肯干,少有偷奸耍滑之人。一张招工通知发出去,随即就是数百近千人前来应聘。
“跟来的那批人有没有使绊子?或者暗中使坏的?”刘卓继续询问。魏忠贤已经出手一次,不知道会不会通过其他手段来骚扰或者制造麻烦。
“有您在背后撑腰,任谁过来都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李常在略一思考,便笑着回复。
“好。这边步入正轨后,尽快返回济南。如今的济南才是商行的中心,到时此地安排副手接替就可以了。”刘卓叮嘱道。
“属下明白。”李常在正色道。
刘卓前往东昌府、兖州府二府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实地查看各地的粮食情况,为日后全国的大面积干旱提早准备。
古代储存粮食的技术是很先进的。有记载,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存技术,粟能保存九年,米能保存五年;潮湿之地,粟能保存五年,米能保存三年。
至于晒干的稻谷、大豆、芝麻等作物,储存得当,存储期限基本上都在五年乃至十年以上。
如今,番薯这个耐旱作物提早登场,应付随后的干旱,刘卓就更有把握了。此外,若是粮食的缺口太大,直接到南方三省、越南、南洋等地购买粮草也是可行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