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洪州改革(二)(4/5)
“修路的话,包括此番南征俘虏的一万多人,可以黥面之后,发配到各地去修路,这些人需要官员去管理和指挥。”
“裁军的话,年纪大的、身体残疾的、吃空饷的、滥竽充数的,全都裁掉,将他们转化为屯田兵,战事负责后勤,平时只管种地,粮食产量与军功、军罚挂钩!自然也是要大量官员去管理的。”
关于“浮云建设兵团”的设想,李煜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不知大家听过一句话,“苏常熟,天下足”,这是五代十国的说法,又有“湖广熟,天下足”,这是明清时期的说法。
一句话,南方是重要的产粮区,可如今大量土地荒芜,有待开垦,如果只依靠老百姓自发去干,很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普通老百姓种的地,只求够交税,够自己吃,就行了,这是小农经济模式的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土地一多,普通老百姓就变成了地主阶级,反过来压榨他人,这是封建制度与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既然如此,为啥自己不去当“最大地主”呢,历史书上都说了,封建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通过修路、屯田、开荒等方式,可以安置大量流民、战俘、罪官等,相关收入,也直接归入国库。
李煜穿越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免去了“农业税”,他当然知道,自己提出的观点,仍旧是落后的,但对当前的南唐来说,属于最优解。
殷崇义、卢俦、王崇质等人虽然不完全理解李煜的用意,但也对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撼到了。
一旦实施开来,仅粮食这一块,三年之内,绝对能够挤爆仓库。
李觏提出一个现实问题:“陛下,若官员不肯下放,该如何?”
李觏现在是御史中丞,他提这个问题也十分契合身份,毕竟,以往有些官员不满意任职,就是磨蹭着不走,一直运动关系。
李煜一笑,说道:“凡是不听调令的官员,革职、抄家、永不录用,全部去开荒!”又看了一眼殷崇义,问道:“如何?”
殷崇义:“陛下英明!”
身为吏部尚书,殷崇义知道手下有多少科举上岸的,李昪、李璟两代国君,你说他们其他方面一无是处都行,就是教育方面,人家可是实打实投入和重视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