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现象(1/5)
昨天看李一诺的一个视频,回应马原事件和顾城,一语中的,很莫名其妙和无语,明显的家暴加犯罪,为什么要用朦胧的语言美化或弱化呢?就因为出名是作家吗?中国人很擅长造神,盲目崇拜或看不清本质。也对女性是一种警醒,社会科技进步这么多年过去了,奴性物化女性和木偶戏的故事还没有改变,甚至是出现了退化。这是时代的悲哀。
作家闫红说:“现实难以如意,人性无法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不完美中的完美,这种逼近,比完美本身更有意思。”
许多人的原生家庭是充满爱与和谐的,大多数人不是,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钱,物质和爱都很匮乏,精神贫瘠,完整与安全感都是稀缺的,怎么样让自己不那么“缺爱”我觉得是一个课题,不像现在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三胎,都不匮乏,许多农村出现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过剩版,我记得尘尘四岁左右时候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在一个同学家里,农村院子里,支了一大口锅,开饭店的同学收拾煮肉和一起串肉烤肉,那是我和老高许多年都念念不忘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情景,特别香,但同时令我惊诧的是除了尘尘玩水枪其他都人手一个手机,玩得沉迷其中,好几个孩子近视。后来的许多年,老高都不希望孩子回去住姥姥家,因为哥哥们也都玩手机想刷抖音看视频等,虽然也喜欢读书,学习也都不错,但业余生活最大的快乐是不健康的。孩子太小,自制力又不好。我就想起最近痛批流行英语什么的,我们小时候也给同学起外号也编一些顺口溜,很搞笑,甚至现在也朗朗上口觉得好玩,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语文教学和作业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