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史可法殉国(1/5)
【 “殉社稷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这是扬州史可法祠墓的一幅挽联!
史可法出生在河南开封,但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北京,《明史》里有记载,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梦见文天祥走进屋子啦,所以他出生后就有了史可法这个名字。他爷爷当过知州,史可法从小就被大家叫做“神童”,学习那叫一个刻苦,还在书房自己写了一联: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这里的“不容留宿墨”就是说每天的事情当天做完,也说明他学习可努力啦!他从小就立下了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史可法小时候家里穷,但他还是坚持读书。后来考上进士做了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崇祯八年的时候,陕北的农民开始了暴动,他们的队伍如同汹涌的洪流一般,渡过了黄河。而在河南,同样有着一群英勇的农民起义军,他们与陕北的起义队伍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这场面之浩大,让人不禁为之震撼。这些农民们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满,准备直接南下,冲向明王朝的发源地凤阳。凤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朝廷众臣也被吓得没人敢去防守拦截冲向凤阳的农民军。
然而,就在这个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史可法。史可法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求前往安徽设防,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威胁。他深知凤阳的重要性,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安徽的征程,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扞卫这片土地。
史可法在拦截农民军时,完全没有架子,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连续好几个月,他连觉都不睡踏实,甚至连衣服都懒得脱。他还会主动让下属去休息,而自己则和留下来的士兵们一起蹲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背靠背稍作休息。寒冷的天气里,他们的铠甲都被寒霜覆盖,轻轻一抖,寒霜便如雪般飘落。士兵们吃不饱饭,他绝对不会先动筷子;士兵们穿不暖衣,他也绝对不会先给自己添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士兵们的关爱,仿佛将他们视为亲生子女一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