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洪武二百七十八年(3/5)
******
“唉,子孙不孝啊!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争一个虚名,真是......”老朱痛心疾首地长叹一声,对子孙后代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无法理解后人为何如此愚蠢,竟在国家存亡之际,还执着于争夺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或监国的名号。
“别说还有一个江南半壁江山 ,就算只剩下一个县城,也绝不能退让!”嘉靖帝坚定地说道,他深知皇位的重要性和责任。作为曾经经历过皇室正统之争的人,他更能理解未来侄孙们的艰难抉择。
*****
【当然除了朱以海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二字王也宣布成为监国,这样与隆武帝同时并立的就有了三个监国。
话说这益王朱慈炲,乃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后裔。其生父原本唤作朱由校,不巧竟与那天启帝重名,无奈之下只得更名为朱由本。
当弘光政权轰然崩塌之际,镇守抚州的朱慈炲得到了手下众人的拥戴,遂称监国之位,并着手委任了一众中央官员以及地方官吏。然而,朱慈炲此人并无多少治国理政、统兵驭将的经验,军队大权实质上皆掌握在保宁王朱恭棆手中。
可叹这保宁王暗中早已向清朝投诚。待到李成栋率领清军进击江西时,这保宁王充当内应,无情地背叛了监国益王,最终导致益王的监国政权土崩瓦解。所幸益王本人侥幸被赵怀民搭救而出,此后为躲避风头,避免招来杀身之祸,益阳王毅然决然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还有一位不仅自称监国,而且连年号都给恢复成了洪武二百七十八年,他就是大明朝唯一不是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的靖江王朱亨嘉。
若仅从其名号来看,朱亨嘉便和众多明朝的藩王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之处。通常情况下,明朝宗室子弟的名字里往往都会嵌入像金、木、水、火、土这类的元素,然而,朱亨嘉的姓名却全然不见这些常见元素的踪影。这究竟是为何呢?原来啊,个中原因就在于他并非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血亲后代,而是源自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那一脉的后裔。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时期,这种血缘关系上的细微差别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同属朱氏皇族,但因为不是直接传承自朱元璋的血脉,所以依循皇位传承之序,若想让朱亨嘉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除非明太祖朱元璋的所有子孙皆已离世,如此才有可能轮至他来继承大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亨嘉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
弘光帝沦为清军俘虏的消息直到同年七月,它才辗转抵达遥远的广西。此时名叫朱亨嘉的这一代靖江王听闻弘光帝被俘的消息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他认为自己称帝时机终于来临了!于是乎,就在八月初三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朱亨嘉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只见他身着一袭璀璨夺目的黄袍,威风凛凛地端坐在宫殿的南端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自称为监国。
不仅如此,他还大笔一挥,将广西的省会桂林改名为西京,仿佛要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更让人咋舌的是,他竟然决定采用洪武 278 年作为纪年方式,其用意不言而喻:他想要废除自朱元璋之后所有明朝皇帝的帝号,让洪武年号成为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久的年号。就这样,朱亨嘉怀揣着勃勃野心,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称帝之路……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