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匠心筑梦于微芒之间(2/5)
负责软件编程与调试的赵工也皱着眉头说道:“李总,从软件层面来看,我们为老鹰系列编写的智能控制系统虽然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决策和任务执行能力,但在与硬件的适配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机器人的视觉识别系统在识别太空物体时,有时会出现误判或延迟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硬件传感器的响应速度与软件算法的匹配不够精准,我们需要对算法进行深度调整,同时也可能需要对硬件进行一些微调,以达到最佳的协同效果。这就好比是大脑与身体的协调,如果两者不能默契配合,就会影响整个机体的行动效率。”
李阳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些问题确实不容小觑。那大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或方案吗?”
张工思考了一下,说道:“对于关节精度问题,我建议我们采用更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对关节零部件进行超精密加工。同时,在组装过程中,引入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自动化校准设备,实时监测和调整关节的安装精度。就像给我们的工匠师傅们配上了一双双‘火眼金睛’,能够精准地发现并纠正每一个微小的误差。另外,我们可以对关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新型的耐磨、抗疲劳材料,提高关节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王工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在电气系统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成熟技术,采用多层屏蔽材料对线路进行包裹,确保电磁屏蔽效果。同时,针对电磁兼容性问题,我们可以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全面的电磁干扰仿真分析,提前预测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信号传输线路上,采用光纤传输技术替代部分传统电缆,以提高信号传输的速度和抗干扰能力。这就像是为信息传递开辟了一条高速、安全的‘绿色通道’,让数据能够畅通无阻地在机器人内部流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