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养心殿中.拜谒君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5)
袁承天见刀来,也不躲闪,左手食、中两指倏出夹住这刀身。这清兵长官腰刀竟难动分毫,想要砍杀袁承天比登天还难,脸色一时涨得紫红,想要撤刀不要一时又觉得脸上无光,因为身后还有不少清兵属下,这样你让他情何以堪;待要抽刀却被人家二指夹挟难动分毫,只气得虎吼一声,飞脚向袁承天下阴踢去,已是丧心病狂,无所不用其及。袁承天再不念什么天地仁慈,心想:此獠留着只会祸害天下无辜百姓,索性一掌拍死他,以免为害人间。他不再犹豫右手掌正中这厮的头脑,登时闷哼一声都做了帐,余下清兵见这少年竟敢出手杀害官长,形同忤逆造反,便喊声杀冲将过来,挥刀舞枪向袁承天他们砍杀。袁承天手起掌落,身形起落之间又歼杀几个穷凶极恶之徒,再回头只见碧儿和郑萧萧也杀了几名官军。袁承天这时豪情勃发,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几达数里,只震得树叶簌簌而落,可见他中气充沛,再无后顾之忧,身形到处又杀几名官军,但觉这几日胸中郁郁尽消,心情畅快,竟有种与古人同行的感觉,想那李太白之《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心想今日大是大非,得偿所愿,看将来之域内竟是谁家之天下?只要汉人再接再励,那么将来这天下未始不会是汉人之天下也!
被这干清兵押解的百姓见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不想也有今日,顿时都觉得他们是英雄!眼见这些官军死亡殆尽,死尸翻滚,忽有野狼嗥叫,只见从树林山石后窜出来,上前叼食这样尸身。袁承天本要阻止,只见碧儿走来说道:“袁师弟,他们生前作恶,现在这下场不是正好么?让这些生灵果腹不比让它们去伤害无辜的好人强么?”郑萧萧也道:“袁大哥,你要知道恶人不死,好人难活!所以上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袁大哥,从来世道艰险,人心如鬼,所以在世上莫要相信任何人!”袁承天道:“在这世上,师父待我己出,所以掌门大师兄纵然有种种不是,我也似乎不可以伤害,因为……”他没说下去,因为大师兄傅传书是师父的孩儿,自己怎么可以伤害他?可是如果将来他做出人神共愤,天理难容,有失民族大义的事呢?难道还一味迁就于他?当然他不能说出大师兄的身份,否则他便在昆仑派无立锥之地,只因为他娘亲可是白莲宗的白莲花,在所谓名门正派眼中是为魔教妖女,不为认可;所以他的身世不可以为天下人知,否则他将难以安身立命;所以以他这位小师兄的身份只有卫护于他,不让昆仑派自堕威名,那样的话他更加对不起师祖林正眠?天下失道,如果无人担当正道,天下英雄何以克当?
此时众百姓对他们千恩万谢匆匆而去。碧儿望着他们走远,口中说道:“苛政猛于虎!”郑萧萧没有听清,便问:“你说什么?”碧儿长叹一口气道:“从来的国家都是苛政猛于虎,天下庶民多是衣不蔽体,有时以纸为衣,以纸为衾被,那些丝绸只有官家才可拥用,底层百姓也只有羡慕的份,那配拥有!”袁承天见碧儿满脸忧愁,心想:先前她不是这样子的,现今怎么也如我般悲天悯人起来了?碧儿见他看自己的眼神透着怪异,便道:“一个人少不更事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生久经忧患,方才明白世上众生所谓平等,只是虚枉,何来的自由平等,那是骗人的把戏!”
袁承天道:“天下的百姓从来都盼有一位英明君主治理,然而有时事与愿违,这也是无法可想之事。”郑萧萧道:“可怜天下苍生苦。”碧儿理了一下头发,说道:“天下之理,总是盛极必衰,往复循环,朱重八得天下于蒙元,而清国又得志于崇祯之手,皆是不得民心,所以国破家亡,以至生灵涂炭。”袁承天道:“本来社稷可以不亡,皆因崇祯听信奸人之语杀害了忠义千秋的袁督师,以至后来局势不可收拾,几至亡国灭种,是为悲哀!”忽然路旁边窜出白狐,只见它们东张西望,似乎在觅食,岂但世间生人艰辛,便是这灵性之物又难免受饿之苦,可见世间万物皆是悲苦,那有的欢乐?
前面有亭子,年代久远,已经很破旧了,柱子斑驳,似乎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在风雨中飘摇。他们走得累了,便在亭子的石凳坐下,极目四看,只见秋风摇曳中江山依旧,红叶山花映着青山碧水,仿佛生机盎然。袁承天长长出了口气道:“江山如此多娇,我辈正当努力,不能沦于异人之手!”碧儿道:“袁师弟你总是不忘民族大义,只是有人看你不识时务,偏偏与当今作对,师弟你有没有想到放弃?”袁承天道:“也许别人可以放弃,我却不行,——因为我不能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他们,再者放眼天下,似乎也只有袁门可以和朝廷争一日长短,别的门派都明哲保身,谁又肯涉险?你说我不努力谁努力?”
继续阅读
郑萧萧见日头转西,便道:“袁大哥咱们启程吧?”袁承天却摇摇头。碧儿诧异道:“你不走?难道你要留下来?”袁承天道:“我还要救温堂主脱离险境,否则难以心安。”碧儿向来知道这位小师弟为人执拗,有时往往不近人情;有时肝胆热肠,无所畏惧;有时忠义千秋,可以为朋友舍生取义,所以知道劝他也无用,便示意郑萧萧不要再说,二人相携而去。袁承天本要说些什么,可是话到口边又咽了回去,心想她们二个人同行不会有危险的,自己何必多言呢!
国清寺的官兵正在排列,只见傅传书和多福安正在责斥一名军官,看样子这人是这些官兵的长官上司。他低头不敢言语,因为袁承天救走碧儿和郑萧萧确实是他的失误,本来看押重犯是他职责所在,现在却出了漏洞,这事如何向阿玛交代,多福安能不震怒——他这样做是给那些武林大豪看的,因为将来阿玛的千秋伟业还要这些人扶持,现在可不能开罪于他们,否则非但无功,而且有罪;所以他大声喝斥这些官兵便是给他们看的,让他们心中也掂量掂量,以后行事严加小心,否则也绝不姑息。这样武林中人又有谁听不出这位世子话中有话,谁也不敢发作,只有隐忍——谁教他们自甘堕落,为了蝇头小利而乐于被人役使——这又怪得谁来?
傅传书见这位世子如此声色俱厉的样子,心想事可而止也就是了,莫要过为己甚,否则便事得其反。多福安也就顺台阶下,最后说了句如若再有此等事件发生严惩不货的话便愤然而去。傅传书回头又对这军官训勉了几句,便大步流星追上,其实他心中明白,世子之所以震怒,只为走脱了碧儿——因为这位世子是位多情的种子,一心执念全在碧儿身上,是以难以放下,只是人家不领情,而且还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你说这多福安能不震怒,而且听闻和一个英俊少年而去,那么不问可知便是袁承天,除此无它;可是他又自己无能为力,所以这心中之火无处发泄,便一股脑发泄到这干军官身子。傅传书只有好言劝之,他不劝还好,这一劝解,反而惹得多福安狠狠瞪视他一眼,自然将这怒火迁就于他——因为赵碧儿和袁承天都是昆仑派门人弟子,虽然袁承天现在身份是袁门少主,可是他毕竟是昆仑派弟子,所以傅传书他这位大师兄便难辞其咎,说到要处罚于他,又没有完全的理由,只有郁郁而去。傅传书无缘由受了这一肚气,心想:都怪自己当初一时仁慈,没有当时了断,否则那会有今日受辱之事?他又看了看多福安,见他在前走路,虽然现在清醒,可是发病之时便言语癫狂,六亲不认,成了废人一个,想到此心中多少受到安慰,心想将来摄政王还要倚仗于我,至于你——虽然名义上是世子,可是事事无能,非是王爷眼中的上乘人选,我却又自不同,——将来摄政王得有天下,百年之们自然要传位下来,自己便有机可乘到那时还不是呼风唤雨,谁敢说半个不字。他想到此,不由志得意满地笑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