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才子(2/5)
起初,他只是在朝堂之上发表对政治的见解,但现在,他渴望能够付诸实践,推动内政的改革。
贾谊深知,自大汉建都以来已有二十余年,在这期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正是创造属于大汉独特风格的时候。
贾谊不仅精通《诗》《书》,对于朝臣们的服饰、礼乐等儒家的那一套更是了如指掌。
他根据“五德之运”的理论,精心推算并拟定出:汉朝应当崇尚黄色,数字应以五为准,甚至连官员的称谓都需要依此进行更改。
然而,改变一个人的事情或许还相对容易些,但要改变整个国家,那就不仅仅是繁琐无比那么简单了,所耗费的资金也是相当巨大的。
刘恒作为一个一向以节俭着称的皇帝,他连皇宫内众人的衣服都舍不得轻易更换,自然更不会愿意费心去更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
因此,刘恒最终没有通过贾谊的这一提议。
刘恒的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他对百姓的好仅仅停留在一些小恩小惠上,并未将这种好延续和扩大。
在这件事情上,他显然未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错失了一次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积极影响的机会。
这个建议不行?那好,贾谊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更改国家法令,让那些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养老。
这样一来,既能减少长安城的开支,又能把那些不受欢迎的功臣赶走,可谓一举两得。
刘恒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欣然同意,并让周勃带头回封国。
然而,回封地养老对于这些老臣来说意味着退休,而在当时的汉朝并没有这样的惯例。
贾谊因为受到刘恒的赏识而被破格提拔,本来就让其他大臣心生不满,如今他又提出要将这些老臣赶出京城,他们自然无法接受。
周勃、灌婴、冯敬等老臣心中充满了愤恨,开始密谋如何报复贾谊。
贾谊进入中央政府后,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他精明能干,表现出色。
刘恒看到贾谊如此优秀,心里很满意,想要提拔他成为位列公卿的官员。这时的贾谊才年仅26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公卿这个职位,是三公九卿的简称。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而九卿则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太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