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慢热选手(3/5)
这些原则一旦总结出来,很快就会扩散出去,敌人也会知道,但知道原则有什么用?能够用的得心应手才是关键。就好像拳击一样,普通人都知道防守反击,但做不到啊,看到拳头过来就全身发硬,躲闪的时间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总是把握不到最佳时机,新手只能不停挨拳头。咋个做到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在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下,反复训练,慢慢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战争也是一样的,教员就是顶级大师,他在井冈山亲自指挥的三次反围剿战争,充分展示了这十六字方针是如何运用的,第四次反围剿虽然不是他亲自指挥的,但运用的依然是他的那一套,也取得了胜利。
在这段期间,林彪和寻淮洲学习的很快,表现的非常好,上升很快,尤其是寻淮洲,是跟随教员秋收起义的心腹,军事奇才,22岁就当上红军军团长,当然,他死的早,22岁就战死了,不然前途无量,很可能代表秋收起义的山头取得元帅军衔。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粟裕这个时候表现没他们出众,虽然也受到朱毛的赏识,但赏识的程度有限,只干到了师长这个级别,始终在这个级别来回调动,比林彪差远了。
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国共实力差异巨大,傻子都看得出来,打不赢了,必须跑路,但直接跑路风险很大,周围都是国军,被包围就完蛋了,最好派一支军队假装主力,吸引国军火力,掩护主力撤退,主力撤退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长征了。
红七军团被选中了,作为炮灰部队,军团长就是寻淮洲,粟裕任参谋长,由于在敌人的地盘上作战,损失很严重,残余部队和方志敏的红十军团一起,在谭家桥战斗中,被王耀武围住,寻淮洲战死,方志敏也被俘虏。
粟裕运气比较好,带着军团剩余的500人跑路到浙江,改编为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其实就是游击队,粟裕率领游击队在光头的老窝子里面打游击,光头就是浙江人嘛,四面都是重兵,可以想象有多艰难。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