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驱狼吞虎2(1/5)
政治策略和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一样,在军事上有点变化,为了避免被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蒋介石采取了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采用堡垒战术,打下一个地方,马上修建深沟堡垒,像乌龟壳一样向前移动,让红军的运动战无处施展。拿蒋介石的话来说,“匪区”不过500里,哪怕每天推进2里,一年的时间也可以推平了,这就是所谓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在这种模式下,就好比壮汉和一个瘦弱的中学生打架,如果在大街上,中学生还可以凭借灵活的步伐偷袭下壮汉,如果把这两人对决的场景放到擂台上,当中学生被壮汉逼到角落的时候,中学生就再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反抗,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技巧都是浮云。
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完全按照蒋介石的剧本来,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和具备强大火力的国军硬拼,从1933年9月底拼到1934年10月,终于拼不过了,开始战略转移,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长征。
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项英、陈毅和瞿秋白等高级领导干部被留下来,领导剩余的人马和敌人周旋,这些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出了江南八省游击队,西安事变后,被改编为新四军。
关于这个时期红军的策略和想法,在专栏“红军岁月”里面讲的比较清楚了,大家可以关注和浏览,这里重点讲蒋介石的想法。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此刻就好比漏网之鱼,惶惶不可终日,剿灭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之所以仅仅尾随红军,迟迟不动手,主要原因是杨永泰“驱狼吞虎”的计策,把红军赶到军阀的地盘,逼红军和军阀火拼,在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蒋介石的中央军再出手,岂不一举两得?
这个计策既是阴谋,也是阳谋,军阀们都明白蒋介石的心思,但偏偏提不出反对的理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