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齐天斗战胜佛新局面(3/5)
只看诗中“五行妙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是空”这两句话,就可以领会到其中的关键要点。因为金丹是由五行聚合而成的,开始的时候虽然是有所作为的,但到最后却是无为的,所以说“道果完成,自然安静”。那些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怪异之事,其实都是空虚的罢了。《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本来就是源自同一气,这一气包含了五行。五行聚合在一起,阴阳就和谐了,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孕育,从开始到结束,这才是最真实无上的妙道。如果是偏阴或者孤阳的情况,失去了中和与协调,怎么能够成就真道呢?这就与天命和遵循天性的道理相违背了,也就无法领悟到那同源以及神妙变化之所在了。
佛经每卷的开头都有“耶输陀、摩睺罗”,在佛祖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他的妻子叫耶输陀,他们的儿子叫摩睺罗。佛祖出家十二年后归来,与妻子又相聚了。他在与临终的父母说话的时候,非常悲痛。等到他说到教导儿子以及诸天神的时候,有很多关于孝悌忠信的话语,这说明佛祖的教义并没有违背我们的伦理道德。按:老子的儿子叫宗,是魏国的将领。宗的儿子是注,注的儿子是宫;老子的玄孙是假,在汉文帝时为官;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的太傅。他们的子孙在世上都很显达,都是以忠孝传家的。后世的人不努力去身体力行,却强行压制自己的情感,认为这是脱离尘世的捷径,所以他们这些人都独身而没有妻子儿女,这哪里是佛、老的教义呢?忽视男女的区别,废除正规的服饰,而只是谈论心性的学问,这在面壁闭户独自修行的时候还可以,但如果将其运用到治理天下国家上,不引起大乱的情况是很少的!也难怪我们儒家会找到其漏洞而另眼相看了!在晋、梁、唐、宋这些朝代,君主、宰相、大臣等也有很多人拜和尚、道士为师,听他们讲法,只有韩愈不附和,后来韩愈又与大颠和尚成为好友,到了晚年竟然错误地服用丹药,最终也没能探究到其真谛。
“有人问‘老子的无和佛氏的无有什么不同?’回答说:‘老子的无仍然是有,就像他所说的“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这样的话。如果是佛教,就把天地看作是虚幻的,把四大(地、水、火、风)看作是暂时的组合,这就是至无。’”我认为:朱子说到底还是比老子差了一步,因为他认为佛教是至无,而不知道其实它是至有。如果知道它是至有,那么就知道它与老子的有是合一的而没有什么不同;知道了老子和佛教的合一,那么就知道与我们儒家是同源的而且也没有什么不同了,读文中“经卷原因配五行”这一句,那些经书中所说的五行的道理,和我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说法真的有不同吗?还是没有不同呢?
“树枝东向而西归”,这是玄奘取经的真实事迹,就从这一个细节,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能够感动万物,而上天之心也在默默地保佑他的灵性。八大金刚在空中叫道:“圣僧,自己去传了经之后就马上回来。”唐僧详细地叙述了三个徒弟的经历以及他们来回的过程,这正是传经的真正旨意。“连去连来,恰好是在八日之内。”这是说只在三五妙道的运用之中。文中“来东已经五日,那么归西就只需要三日”,来的时候是五日,回去的时候是三日,已经很清楚地指示了,只是人们自己没有领悟罢了。有的读者说这些地方都是不可以想象推测的,为什么“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呢?金、紧、禁,不需要动念头,自然就会脱去,大概在道还没有修成之前,需要用法制来约束,金是首先要用的,就像念头一动就会生根,不能移动;道修成之后,内心安静没有杂念,跳出了约束的范围,金就没有用了,不用刻意去摆脱它自己就会脱去。所谓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者”,就是这个道理。
长春子丘真人流传下来这本书,本来是以金丹的至高之道来启示后世的人,只是借助玄奘取经的故事,进行宣扬、铺陈、演绎,表明唐僧的脱壳成真,是从尽性达到了至命;三个徒弟的幻身成真,是从修命达到了尽性。虽然他们各自有渐悟、顿悟、安闲、勤勉的不同,但成功是一样的,都成为了大觉金仙。分开来看是五个人,各自都成为了一位圣人;合起来看是一个整体,共同成就了一个真道,这都是真乙金丹的体现。后人不知道这是仙家的大道,而把它看作是佛教的小说,拿着心猿意马、心灭魔灭之类的肤浅言论,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这就差得太远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