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燕赵大地的悲歌(1/1)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房山说起,夏先衍在房山就感受到了众多烈士纪念之地诞生的灵源气息,并且通过这灵源了解到了其中所记录的历史。 这段时间以来,他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近代的历史记忆。 所以,此番前往冀州,夏先衍没有选择乘坐高铁,而是向军区借来车辆,开车南下。 赵邵铭开着车载着一行人驰骋在燕赵大地之上,而夏先衍则是依据烈士纪念地的分布,让他绕了个远路。 夏先衍坐在后座,靠着车窗,双目微闭,将神识外放出去,仔细地观察着沿途经过的每一处灵源之地。路过的每一座县城、每一个乡镇都有关于烈士的纪念之所。 一路上,他始终沉默不语,只是偶尔会睁开眼睛,看一眼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 如此众多的历史记忆,让夏先衍的心神一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青山埋忠骨, 山河念英魂。 英雄冀州, 抗日烽火。 自19世纪末始,脚盆鸡通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等战事不断侵略华夏。 1931年9月18日夜,脚盆鸡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其后鲸吞东北三省及热河省。 长城沦陷,华北危急,华夏民族被逼上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起,全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伟大正义战争全面爆发,燕赵大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英勇报国的冀州人民,前仆后继,以不屈的意志和卓绝的智慧重铸五千年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 华夏民族的精神长城正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一座座烈士陵园,一座座烈士纪念馆,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承载着无数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见证着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英勇献身的伟大时刻。 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座都代表着一位逝去的英雄,他们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安宁。 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的一件件遗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史料,无不生动地展现着英烈们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和崇高品格,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让后人得以真切地了解他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这些地方时刻提醒着人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烈士们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让这些丰碑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正是因为如此,夏先衍的心神一直跟着历史的记忆起伏,仿佛是经历了一番近代的历史。近代的历史记忆对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原本他以为登上满城汉墓的山顶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能让自己那颗纷乱的心逐渐平静下来,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然而事与愿违,当他踏入保定市区,再次感觉到烈士陵园之地散发出来的历史记忆后,那种沉重而肃穆的氛围瞬间便将他包围起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思绪再度被拉回到那段悲壮的历史当中。 尤其还进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灵源之地,接受了有一段历史记忆,直接让他差点走火入魔。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当民族危机,定有冀州英豪名垂青史! 他们一起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不惧危难,慷慨赴国难。 仅保定市就有三座国家级烈士纪念地。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位置:保定市易县西南部45公里处。 在冀州易县境内的太行山巍巍群峰之中,有一座历史名山。因其酷似狼牙,直刺青天,故名“狼牙山”。 1941年9月25日,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为了掩护当地干部群众及主力部队的转移,五位八路军战士在班长马宝玉带领下,毅然将敌人引至三面峭壁悬崖的棋盘陀上。 面对步步逼近、成群结队的敌军,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从狼牙山巅纵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在坠落过程中,因被岩石中长出的树木挂住,虽身负重伤但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底座3.06米,塔身五层,呈正五边形。塔身呈乳白色,高21.5米;塔身上部镶嵌着“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身下部呈军旗形,镶嵌着汉白玉的五勇士半身浮雕像,浮雕下镌刻有碑文。 晋察冀烈士陵园,位置:保定市唐县军城镇南关村。 1940年5月,白求恩墓建成。陵园北侧是抗战烈士公墓,安葬着为抗战牺牲的县团级以上干部36位,碑廊石碑上镌刻着唐县籍烈士2500余名。 1941年8月,雄伟高大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落成,但是刚建成2个月就被日寇炸毁。1 943年7月修建了柯棣华墓,此后陵园曾多次维修。 1988年5月,原加美援华医疗队护士,白求恩生前战友琼?尤恩女士的骨灰,也遵照她的遗嘱安葬在白求恩身边。 2007年7月23日,国际主义战士傅莱同志墓地也在晋察冀烈士陵园落成。 保定烈士陵园,位置:保定市竞秀区陵园路188号。 园区内主要烈士纪念建筑有保定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骨灰堂、英烈亭、谢臣纪念碑亭、英烈墙等纪念设施。陵园主体建筑为保定革命纪念馆,主要由序厅和三个主展厅组成,陈列、展示保定地区范围内的革命重要事件、史实和烈士英雄事迹。 位于园区北侧的烈士骨灰堂设有10个骨灰寄存室,共存放144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园区东北侧烈士墓区共安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牺牲的烈士143名; 烈士墓区中央位置的英烈亭内共镌刻有238位保定籍烈士名录; 纪念广场位于园区中部,主要建筑是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广场东南侧建有高3米的英烈墙,正面按照区划代码顺序镌刻有位保定籍烈士英名录,背面绘有新二十四孝宣传彩图。 纪念广场西侧建有“全军爱民模范”谢臣烈士纪念碑亭。园区西侧景观墙悬挂有100幅着名英烈的照片并配有简要革命事迹说明。 离开保定后,夏先衍昏昏沉沉的在车里睡着了。 到达石家庄后众人休整了一晚上,夏先衍继续休息,温养心神,而李风禾她们则是重新筛选所要探查的灵源之地。 他们所行走的路线不变,只是将其中一些灵源之地更改替换了。 经过一夜的休息,夏先衍基本上恢复了。 众人询问了夏先衍的意见后,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们选定的第一个地点是正定古城灵源之地。 正定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常山、真定。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5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秦时属恒山郡。 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 197 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曾与保定、燕京并称为 “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 “三关雄镇” 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正定古城位于冀州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距石家庄市15千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上部,地势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 正定有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之美称,正定古城内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正定城墙等。 其中,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又经历代修葺,现为全国保存年代久远、规模大、保存程度完好的寺院之一,内有摩尼殿、倒坐观音、转轮藏、龙藏寺碑、大悲阁和毗卢殿等。 大悲阁内,有华夏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铜铸立佛——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铸造大悲菩萨铜像,这尊高达21.3米的铜像,历时4年完成。 开元寺的钟楼,是华夏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钟楼上悬铜钟一口,造型古朴。铜钟悬挂在木结构钟楼上,千年不坠,堪为一大奇观。 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出土文物7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