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河北到底是个啥情况(4/5)
这些人从哪里来的?跟着安禄山混的么?
不不不,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汉人!
他们都是后期慢慢补充到安史叛军里面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团结兵。
也就是说,虽然名字都还是“叛军”,皮还是一样的;但军队里面的主体已经不一样了,自然,他们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了。
团结兵,这个概念一言难尽。它不是团练性质,更是与本地豪强格格不入,不听他们摆布。
真要说的话,有点像是四川袍哥或者旧上海的帮会一类的组织。
团结兵制度的发展,对于中晚唐一直到北宋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它是唐代封建社会上层权力逐渐梯次瓦解的产物。
赵匡胤为什么要玩“义社十兄弟”?
因为他们的老爹也是这么玩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玩的,有深远的历史传承。
团,抱团取暖;
结,结社。
所谓团结兵,无论刚开始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何种寓意,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士卒与军官阶层互相通婚,家庭互相照顾,战场上互为臂膀的组织。
随着安史之乱破坏了原本的社会结构,导致人口大迁徙。所以很多迁徙到新地方的人,肯定会被原本的住户所排斥,产生所谓的“主客矛盾”。
为了生存,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客居于此迁徙过来的人,都必须彼此抱团。这种抱团,打破了宗族的观念,以“义”字当先。
生活上结社,邻里互帮;
一家有事,十户相帮。
军队组织,则是牙兵阶层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