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南北分榜(4/5)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虽然以铁血手段着称,但他也深知稳定国家的重要性。面对群情汹涌的情况,他不可能轻易大开杀戒,更何况这涉及到南北之间的对立和文化差异。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交流缓慢,南北之间的风俗差异确实更加明显。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还深入到文学风气中。北方学子因为长期饱受战乱之苦,他们的文学风格更趋于思考和现实,作品中充满了对家国情怀的反思和对儒家学说的质疑。而南方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学则更趋近于抒情,对儒学经典有着几乎病态的执着。
朱元璋明白,这种文化差异是南北之间长期形成的,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因此,在处理南北对立问题时,他采取了更加谨慎和包容的态度。他鼓励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合南北之间的裂痕。同时,他也注重选拔人才时不拘一格,不论南北,只看才能和品德。
但是如今看来,这批南方的文官集团,尤其是翰林清谈的这一批人已经是到了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是无可救药的地步。刘三吾尚能保持清醒,但是一些人却借此想固化学术方向。打压异己,本来北方的文化水平就不高,再加之预设的南方学派的标准。能够有上榜的就怪了,这一点是许松之前就和朱棣交流过的。
朱元璋也不废话。直接将刘三吾免职,赶回老家去做学问,至于参与阅卷的经办人,包括张信一个不留,全部杀掉。罪名就是科举舞弊。二十余名官员凌迟,数十名官员被充军发配,
六月,京城的气氛异常紧张。朱元璋亲自出马,对士子们进行了策问。最终,他钦点了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这一榜单因此被称为“夏榜”。令人瞩目的是,所录取的六十一名进士全都是北方人,因此这届榜单又被称作“北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