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凋敝(1/5)
萍乡,自古便有“吴楚咽喉、湘赣通衢”之称,万里罗霄山脉在此有了个缺口,使萍乡成了江西入湖南的天然大门。
也正因此萍乡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崇祯年间先后遭到张献忠和左良玉的荼毒,“驻县一日,十房九空”,“数百里人烟寥寂,田园鞠为茂草”,此后数十年又遭到南明军、吴三桂部、朱益吾棚民起义军、金声桓王得仁等部清军的反复争夺、战乱不止,以至于“百里不见一人,数百里不见一牛马”。
到了康熙年间,萍乡才稍稍恢复了一些前明兵乱之前的景况,当当地百姓安乐不过数年,又是一场兵灾降临,夏国相领军入江西之时,萍乡守军几乎是不战而逃,夏国相也深知萍乡紧要,是屏障清军冲入湖南的关键锁匙,留下一部精兵强将在此大兴土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城防工事,将保守萍乡作为吴军在江西的底线目标。
事实证明他这一决策确实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吴军在袁州大败,几乎全军崩散,夏国相自己一股脑逃去了萍乡,吴军各部失去了指挥,只能各凭本事朝着湖南一路狂奔,好在留守萍乡的吴军大将高得捷得知消息后判断突袭的清军人数必然不多,当机立断领所部前出阻击清军、掩护各部撤退。
清军后续主力未至,岳乐手里只有数千精骑,也不敢托大,只能放弃追击暂且退保袁州,这才让袁州败退的吴军大部有了时间在萍乡重新集结整编,吴军败得虽惨,但兵马却大部未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