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棉帛换粮,两难自解(2/5)
荀攸想了想说:“依求实所说,用棉帛来换粮食,可行是可行。然皇甫嵩要是从中作梗,不允许百姓来换怎么办,这是其一;关中粮食是否充足,百姓是否愿意换取棉帛,你我亦不可知,这是其二。棉帛虽没有粮食重,运输亦是麻烦,路上仍是需要耗费不少民力,这是其三。此三点不解决,亦难派遣大军进入关中。”
荀攸贾诩都是智谋深远之人,提出的问题都是正中要害。
用棉帛换取粮食,傅干心中有了大致的思路。
傅干侃侃而谈:“第一条,皇甫嵩是否允许一事,以我看来,必然是不允的。可关中不是他皇甫嵩的,他最多也就三万兵,大部分还驻扎在长安附近。我军率先步入五丈原,以五丈原为根基,收拢百姓粮草。只要我军兵出凉州,檄文传遍天下。关东群雄必然也会起兵响应。第二条,百姓是否愿意换取。我想大概率是愿意的,我凉州的棉帛物美,相比葛布,舒适度一个天一个地。明公的声誉响彻关中,百姓信服。因此只要百姓把粮食运到军中,依高于市场价三成的价钱收购,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想关中的大户百姓是非常乐意来换取的。第三条,运送棉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觉得可以先用骡马拉车,尽量不影响人力,按照成成渐进的方式,先派遣两千士兵,东出陈仓,以陈仓为根基,把棉帛送到陈仓,换取够足够的粮食后,再一万大军出陈仓。先前的先锋部队,继续带领囤积好的棉帛往前,依次前进。这样能解决劳力问题。”
荀攸不再反驳,出兵勤王,他是赞同的。只是不赞同这个时候而已。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凉州,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依他的目光来看,这次勤王之后,不管成功与否,刘备都会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