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学风不好(2/5)
“这一点可用汉朝的实例说明,自高祖统一,到武帝全盛,整整用了六十余年方才稳定下来。”
“在此期间,大汉王朝一直存在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激烈矛盾,至推恩令的有效实施,郡县制方才彻底巩固下来。”
“在这段时间内,汉朝的四代君主充分借鉴秦朝灭亡的惨痛教训,使用两种治理措施。”
“在民间行使黄老之学,放宽对百姓的管制,不断减轻刑罚和赋税,推行各种良策以得到民心,将百姓与贵族彻底隔离开来。”
“而在官场上仍使用法学来进行约束,史书上记述的汉朝酷吏就是明证,这些酷吏哪个是去整治老百姓了?”
“所以秦二世而亡与政策无关,而与始皇帝的接班人有关。同样一个道理,汉朝兴盛,除了政策,重要的是高祖以后的三代接班人非常给力。”
陈恪以汉朝为例的证据非常充足,下面听讲的师生觉得是这么回事,但有个疑问却憋在心里。
于是有学生起身问道:“先生、难道儒学不重要吗?”
听到这个问题所有人都竖起耳朵,连林韵宁和书剑都立起耳朵听他说道:“儒学非常重要,它是一门从自我修养直至治国的重要学问。”
“大家知道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对人的教育、人的自我约束、以及社会道德都从儒学中建立。”
“但它需要辅助学术,就像一支军队应由骑兵、步兵、辎重兵组成一样,儒学是骑兵、法学是步兵、兵学是赞画兵,而道学、墨学、农学、医学则是辎重兵,这样的构成才是完美的。”
“我多次说过,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术业有专攻。学术同样如此,儒学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关于做人的学问,这是一切学问的根。”
“但当时的环境决定了始皇帝不能推行儒学,就像汉高祖至武帝,汉朝整整用了六十余年方才全面推行儒学,不是儒学不好,而是儒学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推行。”
“这就是我刚才承认的‘投机取巧’,对一个王朝来说,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一个人来说,适合我的才是最好的。”
这番话落地,下面一片沉寂,人人都在皱眉沉思。
过了好一会,曾毅从人群里站起,拱手说道:“多谢先生解惑。学生询问一件讲学外的事,先生能回来可有什么说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