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学生冤枉啊!(3/5)
高俅好笑的摇了摇头,大摇大摆的背着手,惬意的在午后的阳光下上街走了。
再次来到湖边的小院,李逵的心境完全变了,忐忑之中带着不安,他有种自己要掉坑里去的担忧。
果然,见到苏轼的那一刻,笑脸没有了,反而是一副严厉的凝视,看穿灵魂的那种眼神,让李逵头皮发麻。
李逵躬身施礼,双手下垂站在边上:“师祖!”
苏轼装着没听见,继续看书。他要给李逵些许压力,好让李逵知道自己错了。苏轼觉得,李逵或许学问堪忧,但是眼界和手段颇为老辣,尤其是年纪不大,是一个填补才学的最好时期。反正,苏轼认定了李逵是可造之材,懒一点没问题,有人管着他就好。要是李逵知道他昨日里胡说八道,引起如此大的麻烦,非恨不得抽自己脸几下清净片刻。
他也是难,真要是一个蠢人,在苏轼面前恐怕也就是见过一面而已,放下礼物就可以走人了。更别想请苏轼出手帮忙推广雪花盐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怎么可能尽心帮忙?所以,李逵琢磨后决定发挥一下本事,适可而止就可以了。没想到,过头了,被苏轼盯上了。
这个结果,绝对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属于那种挖坑把自己埋了,喊冤都没处喊的错误。
而苏轼找上李逵就更简单了,苏门都是集体学霸,苏门在科举,写诗作词方面的才华,绝对是大宋的一股洪流。属于那种一门就能撑起一个时代文坛辉煌的存在。可是苏门在施政上却很一般,别看苏门因为苏轼的原因被压制了很多年。成员多半贬谪各地,可真要说施政才能,确实都不咋地。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感性思维造就了惊艳的文采,但是理性思维才是老成持重的干才。冲动之人,做不成一个好官,就这么简单。纵观历史,诗文出彩的官员,当官大都稀疏平常,就是这个道理。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李逵,让苏轼觉得是个可造之材,他能放过了?
李逵这小子行事如此懈怠,怎么可能有好学问?
没有好学问,怎么可能中进士。
不中进士,怎么能当官?
不当官如何将苏门发扬光大?
别以为苏轼在看书,似乎没有搭理李逵的意思。可视线的余光还是偷偷打量李逵。可惜,李逵吃太饱,有点犯困。春天就是这样,早晚天气寒冷,却能让人精神振奋。但到了中午,气温回升,整个人都是懒洋洋的不想动弹。坐着无所事事的李逵瞪着眼开始犯困,他睡觉不闭眼,要是在学堂里上课,仅凭这门绝技,就能做实了学渣的头把交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